爱情不分“东西”
凯岚,这位清秀美丽的上海姑娘,就嫁给了一个曾经是自己同事的英国人。她说,爱情当然是不分“东西”的,男女选择白头偕老,为什么一定非要是来自相同的文化背景呢?
在她看来,相爱、相恋、和谐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两个人之间的chemistry(化学作用)。
这个化学作用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作用又有多大,就连科学家也仍然还没有搞得太清楚。但从其乐融融的凯岚身上,我们是否也可以看出如下结论呢:chemistry并没有因为使用的饮食工具不同而受到太大的影响。
有了合适的chemistry,就好比给婚姻画好了起跑线。而共同的爱好、兴趣、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同样也是跨国婚姻成功的基础。
英国女孩克莱尔·郭与来自北京的丈夫共同生活了10多年。两人分享对写作、音乐与美食的酷爱,分享对创造、新意的追求。她说,这使得郭家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夫妇两人共同创作的一本以回忆个人的成长经历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美食的新书也将于今年9月在伦敦出版。
而凯岚呢,本人也是律师出身,因此,对同是律师的丈夫工作之辛苦有切身体会,对他难免的晚间应酬更加理解。再加上双方对旅游、音乐以及文化有着共同的兴趣与爱好,因此,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的同时,凯岚还找到了新的施展空间:目前她在伦敦中心开办的中文学校越办越红火,而学生中欧亚混血儿占了绝大多数。
不该承受之重
但是,一家两制的跨国婚姻也会遇到一些一家一制的家庭不需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
饮食、习惯的不同,风俗、语言的差异,是任何一对跨国夫妻都需要度过的难关。但是,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这个难关并非不可逾越。正像凯岚说的那样,老公吃不惯妈妈烧的上海菜,那就再给他单做一份三明治好了。
把生活中的每一点琐事都归咎到“异国”的高度来处理,看来确实没有必要。因为,即使双方都是中国人,都说中国话,也难免会有爱好之不同、交流之障碍。
另外一个不希望公开姓名的中国女孩说,因为她自己的丈夫是英国人,因此,不时就有英国男人问她,怎样才能找到一个东方女子呢?见过许多异族通婚,但自己怎么总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呢?同时,也有人问自己的丈夫,娶了中国太太有什么好处?
她承认,听到类似评论,心中总会有些不舒服。好像这些人已经有了定论:她的婚姻是出于种族的考虑。她嫁给自己的老公首先因为他的白皮肤,他娶了自己的太太首先因为她的黑头发,而不是因为两人相爱。
她说,相对同族婚姻来说,异族婚姻的成与败都经常受到更严厉的审视。她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在很多情况下,简直没有办法和别人探讨婚姻中出现的问题。
因为,一种听众首先就会假设,问题的原因在于种族的不同。另外还有一种人最爱扮演事后诸葛亮,“我早就告诉你了”。
她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不再需要继续把跨国婚姻当作一个有趣的、独特的现象来加以讨论。
磨合期更长
其实,异族婚姻中,当事人双方的差异也会给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几许不寻常的乐趣。
比如说,嫁给英国男孩的中国女孩可以要求对方支付婚礼、安家和嫁妆的费用,因为这是中国的风俗;娶了英国妻子的中国男孩则一定要坚持女方父母支付婚礼、婚宴、婚纱等全部费用,因为这是英国的传统。
我认识的一个英国老夫妻有三女一子,原本只攒好了三份婚礼的钱,但不巧,惟一的儿子娶了中国太太,老先生只好继续开支票。
再说,婚姻的任何一方都还可以把一些不愿意改掉的“恶习”归结为“风俗习惯”;婆婆的干涉性建议可以假装“听不大懂”……
还原婚姻的本质,其实,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各自的不幸。只不过,多数异族通婚的“当事人”都承认,跨国婚姻需要更长时间的磨合,双方需要有更强的把握文化差异的能力、更强的交流能力。
□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