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记者夜宿古镇,漫步蜿蜒寂静的老街尽头,隐约听到一位老人和小孩的诵读声,循声而去,看见一位老者怀抱一小男孩,手中拿着泛黄的线装书,正教小男孩朗读。记者向老人一打听,才知道那是平乐古镇人们耳熟能详的《平乐赋》:
“沫水西来,远奔长江;骑龙东去,遥通锦城。金华佛地,钟灵仙境,古榕荫绿,长桥映波。鱼崖关险,阅尽崃山秀色;镇江塔雄,轻锁蒙岭烟云。芦沟竹海,国宝熊猫隐踪;同乐幽径,宋代纸坊尚存。观音院慈名远播,大碑山地火涌喷。亭台楼榭绿宝石,九省会馆万年台。清明河灯佳节,天宫香火盛会。千年丝绸驿道,百里淳朴民风。地不广而物丰,镇虽微而声隆,乃千年之古镇,蜀西之名珠。”
旅游兴古镇兴
平乐古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纯朴的民风民俗,优美的自然风光著称。目前平乐镇党委和镇政府正倾力发展古镇经济并借助“全国历史文化古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重点镇、四川十大古镇之一,成都市重点镇这5张名片实施“旅游兴镇”的战略。在“五·一”黄金周前夕,记者再次采访了平乐古镇党委副书记梁川。
据梁川介绍,古镇的开发实际是从2004年8月才正式拉开序幕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们完成了对古镇旅游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发现平乐古镇建筑遗产众多,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且传统文化集中,形成了川西古镇独特的文化。
今年下半年他们将组织推出四川第一届川西民风民俗节,集中展示川西独特的水文化、火文化、桥文化、街景文化、民居文化、贡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等。
文化浓风韵浓
水文化穿镇而过的白沫江是平乐富裕与文明的见证。北宋初年,火井县治迁至平乐,大批移民入川而来,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和水资源开纸厂、搞航运,使平乐一度成为规模空前的“造纸王国”,并建成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商贸汇聚之地。据《邛州志》记载:“成都草纸半平乐”。一路从府南河进成都,一路从乐山出四川;陆路则由平乐川南蜀道直至云南、缅甸。昔时,古镇数道水码头帆樯如林,数条商业街道商贾云集,岸边茶楼酒肆旌歌绕梁、酒绿灯红;白沫江上商船争流、穿梭不断;古驿道上摇铃阵阵、车马奔驰,好一幅活脱脱的川西“清明上河图”。
火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其发源地就在平乐,早于西方1000多年。西汉时期,平乐就利用浅层天然气煮盐冶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平乐,事农耕,开“屯垦”先河,同时,亲临平乐“祭火井”,开发天然气,冶铁铸器。据考古发现,至今在这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然有“铁屑”(炼铁废渣)存在。平乐人蒲元还为诸葛亮设计和制造了“木牛流马”,并进而发明“淬火”技术。为了纪念诸葛亮,平乐人至今仍然保持着燃放“孔明灯”的习俗。
街景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穿镇而过的白沫江,使平乐历来为南丝绸之路和古川南蜀道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为了便于货物的装卸和交易,街道均沿江而建,整个格局呈鱼骨状,沿白沫江流向相平行的福惠街、长庆街、顺河街等街口相接点多为水码头;为了服务于商业活动,古街道均为梭式建筑,青瓦黛墙,翘角飞檐,一色青瓦绵延2里许,高低错落,木格窗花。临街铺面前设庙堂,后为货栈,多为上宅下店,或前店后栈中天井的一楼一底穿木结构。
桥文化据史料记载,连接古镇两岸曾有三座大石桥,建于明代的“乐善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四川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大石桥,该桥长108米,宽7.6米,桥孔宽12米。“秦埠汉衢”、“南梁北津”、“东仓西廪”等牌坊,造型别致、工艺考究。而且合理的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别致的建筑艺术,令人惊奇。
民居文化白沫江边的银家大院是清代大纸商的别宅,昔时规模宏大,为七个天井的建筑群,构成了“七星抱月”的布局,院落建筑尺度大,空间通连奇行,构件制作精美,木窗布纹多变,柱础雕刻生动,乃川西古代四合院之精品。藏于花楸山深处的李家大院、徐家大院、李家老院、朱家大院等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被称作“川西最大的古民居群”。其中尤以李家大院称奇,李家大院是李氏家族十一代祖李兰亭择“佛爷晒肚”穴位而建,至今堂屋中央仍悬挂着光绪亲赐的“皇恩宠锡”御匾。
贡茶文化古镇花楸堰地区素有“贡茶之乡”的美誉,是崃山产茶十八堡之首的第一堡,这里山不高而云雾缭绕,土不肥而雨露滋润,风不吹而清气袭人,所产茶叶香气飘渺,醇和淡然,名为花楸。花楸贡茶工艺考究,因袭传统,均为本地农夫手工精制而成。茶叶采摘“分季节”、“观来路”、“查三度”、“观三色”;鲜叶鉴别,审天象之时,度地形之势,量茶之情,困茶施技;手工制作,或揉或切,或搓或磨,或压或挤等而“杀青”、“成形”,再或烘、或晒、或晾使其干燥后包装。
史载,邛州知府刘建国携花楸茶叶入朝进贡,康熙在品评各地进贡茶叶后,赞誉花楸茶为“天下第一圃”,花楸贡茶由此而得名。年轮更迭,岁月如梭,百年花楸依然保持着原始生态的自然风貌,近10亩古茶园,树龄均及百年之久。无论时空穿梭变换,花楸茶清香甘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韵经年不变。
民风纯民俗醇
勤劳朴实的平乐人民,不仅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古镇的碗碗羊肉、泡黄豆渣海
椒、奶汤面、岩谷水豆花、甜皮烧鸭、传统的乡村月饼等名小吃远近闻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会,三月十一的城隍庙会,六月初六的朝山会,还有清明灯会,山歌会以及沿江西岸的“竹麻号子”(手工造纸时代的劳动号子),不仅唱响了邛崃,唱响了成都,而且还唱到了北京;婚丧嫁娶时传统的九斗碗古镇酒席的特色;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狮子灯、牛儿灯更是平乐人的拿手好戏。平乐古镇自清代以来,川剧艺术一直风行乡里,久盛不衰。纯朴的民俗文化不仅使本地人感到生活的舒适,更使外地人感到陶醉。
邛崃平乐古镇不仅有纯朴的民风民情,独特的建筑民居,还具有奔放、热情、悠扬、古朴的劳动歌谣,其中以“竹麻号子”最为流行。据有关部门透露,“竹麻号子”有望被列为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之一。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对“竹麻号子”的词曲进行修改。梁川说:“‘竹麻号子’其实是平乐人民在造纸过程中逐渐传唱出来的劳动号子。1958年平乐竹麻号子在参加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民歌精英会演出中就已获中宣部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