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5月03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景点“涨”声引来骂声  
 


     去年北京六大世界遗产景区率先涨价,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此后,神州胜景“涨声”一片,不仅涨幅惊人,涨价原因也如出一辙。如今,全国的著名景点渐成“贵族景区”,令普通旅游者望而却步。有网民发出这样的慨叹:“如果景点都变成管理者的私家园林,那我们只能呆在家里了。”一片“涨声”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追问:涨价是否合理?

     建设部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个别如张家界等景点已高达90%以上。这表明,门票收入成为这些景区最大和最直接的经济收入,涨价的动因就不难理解了。

    门票收入又是如何分配的呢?记者调查发现,在八达岭门票总收入中,40%自收自支用于人员工资,40%纳入延庆县财政收入,仅有两成用于长城维护费用;十三陵门票总收入中,50%作了文物保护费用,另一半则用于人员工资和上缴昌平区财政。

    显然,门票收入的资金,并未完全用于景区的管理和维护,被地方政府分了一杯羹,还有一部分则纳入了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

    由于目前景区多由属地管理,因而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统一的“指导价”。统计数字表明,当前一张景点门票的平均价格,接近我国年人均GDP的1%。这一比例至少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大部分著名景点的门票,已趋向高额化、市场化、贵族化,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共性质。

    刹一刹景区滥涨价风

    景区的涨价理由大同小异,无非是“体现资源价值”、“分流客源”、“补充维修资金”等,我们不能一概否认这些理由的合理性,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些景点涨价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和管理机构把景点当成“摇钱树”。景区纷纷涨价的背后,潜藏着景区自身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所以,即使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一些景区还是不惜伤害公众利益,来追求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最大化。

    风景名胜和世界遗产,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不是某个单位或地方政府的专有财产,其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属于全体国民。目前,我国景区门票价格基本都下放到地方管理,但是,地方政府是在代表国家来行使景区的管理权。既然是“代为管理”,就要充分尊重所有者即国家和全体国民的权益和意志,而不能滥用权力。

    旅游景点承担着对广大公民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该由谁定,如何定?需要进行分类科学管理。其中,世界遗产景点门票是否涨价,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来组织全国性的听证会,严格进行科学论证。对属于地方管理的一般性旅游景区,必须严格规范定价行为。

    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加强价格调控。各地要认真落实这一规定,努力保持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水平稳定,坚决刹住滥涨价之风。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