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进入中、老年后,记忆力出现减退,经常不是找眼镜,就是找钥匙;吃药时搞不清是否吃过药;做菜时记不得是否放盐……为此,常常懊恼不已。其实,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记忆减退乃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记忆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功能。人的感觉器官和整个神经系统都随着年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人脑的记忆功能相应地也要起变化,这是不随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然而,人届老年,记忆减退的快慢和程度如何,个体之间差异却很大。有的七八十岁老人的记忆力还和年轻人差不多。如周恩来总理七十多岁时对曾经见过面的基层干部名字都能记得。有人曾对一位82岁的老太作记忆测试,发现其成绩和20-25岁年龄组的平均成绩一样好。这就说明,记忆活动除受年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制约;一是健康因素。患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常可影响记忆。例如,脑动脉硬化者,因脑组织供血不足可使脑功能减退而出现记忆障碍。二是精神因素。对记忆缺乏信心,以及紧张焦虑或悲观抑郁等情绪都会影响记忆效果。例如,一位中年妇女常夜梦自己记忆力完全丧失,到70岁时,记不起子女名字、辨不清东南西北,但当她活到84岁时,临终前竟能写出一封完整、准确的回忆往事的信。这说明她的记忆并非那么坏,而是常年存在恐惧心理,陷入了严重的记忆障碍之中。研究者发现,如果在记忆测验时指导语言不断地给受试者以鼓励和支持,记忆效果就好些,而且老年受试者比年轻受试者成绩进步更大。三是脑锻炼因素。“用进废退”的原则对记忆活动同样适用,从来不爱用脑的人,其记忆力不可能好。有人曾对80-90岁的老年病人进行了6个月的有计划的训练,结果表明,这些高龄受试者,经过训练后智力机能(包括记忆力)和主观精神状态都有一定的改善。人们在生活中亦发现,脑力劳动者的记忆力要高于体力劳动者,原因在于脑力劳动者平日在工作、学习中较多地进行了记忆活动,得到脑锻炼的机会相对要多些。
要想做一个记性好的老人,专家们认为:一是树立“老有所为”的信心,从心理上消除“衰老到来”的沉重负担,改变“人老了,记忆就不好”的陈旧观念,对记忆的减退既不要紧张、焦虑,也不要自暴自弃。应当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培养新兴趣,接受新事物,充实自己晚年生活。二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如注意合理膳食,坚持适宜运动,做到心理平衡,戒烟限酒,起居有常,积极防治老年性疾病等。三是加强饮食调理。常食富含胆碱、卵磷脂的鱼、瘦肉、鸡蛋、豆制品等食物,以增强脑部活力,延缓脑细胞老化;还应多吃一些能改善脑功能的碱性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豌豆、油菜、莲藕、萝卜等蔬菜,以及草莓、橘、杏、香蕉、猕猴桃等水果;镁能使核糖核酸进入脑内,而核糖核酸是维护大脑记忆的主要物质,常食豆类、荞麦、坚果类富含镁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记忆。四是学习记忆方法,加强脑功能锻炼。较少主动采用记忆方法是老年人记忆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明,老年人一旦学会使用一些记忆方法,记忆成绩就有明显提高。常用的记忆方法有:①复述法:利用老年人初级记忆较好的特点,对需要记住的东西在刚看过、听过时,马上就默诵几遍。如果能把材料组织起来复诵,记忆效果就会更好。②分类法:使用分类记忆法的老人,其记忆力会明显地高于不使用这种方法者。如出门欲采购蔬菜、苹果、鸡蛋、帽子、鞋子、肥皂,可将其分为三类:三种吃的———苹果(红色)、蔬菜(绿色)、鸡蛋(黄色);二种穿的———帽子(上)、鞋子(下);一种用的———肥皂,这就好记多了。③意义加谐音法: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找一些窍门,通过联想,把要记的东西和自己知识仓库里的东西联系起来,就成为有意义的记忆了。如记数字5265951,可记为“吾儿留我就(住到)五一(节);记名字可想办法把它构成一个有意义的短语,例如要记住杨振宁新妻名字,可想象为“老翁扬帆远航”。④制造联想法:把原先没有联系的事物通过联想或想象,联系起来
记。例如要记住英文TIGER(读音“泰格尔”)的意思是“老虎”,可以想象成“老虎在泰山格斗”。五是注意提示备忘,生活有序。老年人的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的提取困难,在有提示线索时记忆较好。因此,应注意揭示备忘,如记备忘录就是一种常用的有效办法,可将需要办的事情,写在备忘录上,以备查考。还可以用其他办法提醒自己,如把需要办的事情总是放在固定的地方,办完一件除去一件,未办的事情留在那里,就比较不容易忘却。生活上丢东西也是令老人烦恼的问题,如找眼镜、钥匙、钢笔、钱包等,往往花费了时间,还影响情绪。如果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东西都放在一定的地方,这种烦恼就可以减少许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为了增强记忆效果,拚命使用强身补品或补脑药物,也有人想借助烟、酒、浓茶、咖啡来克服健忘。其实,这样做非但无助于记忆,反而对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
(主任医师柏正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