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渴望与异性耳鬓厮磨,却没有一点发生性关系的愿望,让人觉着这种人的表现很矛盾,甚至怀疑他们心理或生理方面有毛病。但是最新的研究发现,这种人可被归类为“无性一族”。
他们真的没有任何“性趣”
澳大利亚青年迈克尔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喜欢打板球,参加派对。但是对于这位22岁的大学生来说,性就像“看颜料变干”一样枯燥。青少年时期的迈克尔在约会的压力下,曾经和五六位女生有过肌肤之亲。但是他“感觉并不是那么完美”。现在,他在仔细审视自己的生活之后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的身体对他都没有任何吸引力。他开始把自己描述为“双性浪漫主义者”,因为虽然他不希望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却希望同男性或女性保持一种浪漫关系。他说:“我不喜欢接吻之类的亲密行为。我认为情感上的密切才是最理想的两性关系。”
“无性一族”的人数并不少
像迈克尔这样的人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少。
克里是悉尼某大学21岁的学生,她从来不知道接吻的感觉,也没有手淫的习惯。在小学的时候,当她同学都开始对男孩子着迷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她回忆说,为了不让别人认为自己古怪,她假装对男生有兴趣。可是,随着青少年时期的结束,克里对性的兴趣并没有增加,所以她认为自己一定是“晚熟”,也曾一度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但后来她认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女孩子,于是她排除了自己是同性恋的想法。克里在高中最后一年,将自己定位为“无性人”。一次上网浏览,她竟然找到一家名为“无性分析与教育”的网站,网站是美国人大卫·杰伊创办的。杰伊在20几岁的时候同样对异性没有兴趣,也没有过性行为。克里如释重负:“当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的时候,压力减轻了许多。”
“无性分析与教育”的网站发现相当数量的人同意下列选项:“我从未感觉到任何人对我有性吸引力”。于是,杰伊将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性研究》杂志上,《新科学家》杂志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科学家已经在450个物种中发现了同性恋行为,包括小袋鼠、树袋熊等,也在绵羊中发现了无性现象。
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迪金大学的玛里塔·麦克卡比教授认为,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人们的需求水平各不相同,例如工作和运动。她说:“性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和工作、运动一样,如果你对性不感兴趣,那又怎么样?”如果一方缺乏性趣但并没有给伴侣带来伤害,那就不是什么问题。
克里的生活非常繁忙,除了在大学学习,周末还要参加社区广播站的志愿劳动,她并不渴望与人建立性关系,她希望社会能把“无性一族”看成和正常人一样,希望人们不要再对她说“只是没有遇到适合的人”之类的话。迈克尔同样希望人们理解“不需要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情感”。
无性现象需要深入研究
目前,无性问题还没有引起科学界的足够重视。一些科学家指出,科学界应该加大对无性现象的研究,全社会也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一现象,不要让“无性一族”感到他们受到歧视。
任秋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