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学校和家长的谨慎观望,一边却是学生的不以为然。如今在全国部分学校中开展的性教育让学生和家长都不买帐,落得个两边不讨好的“下场”,甚至有人说,如今很多学校组织的性教育已经剑走偏锋,或者成了风光的摆设,变成了“集体秀场”。
家长:“别过火”学生:“不解渴”
据笔者对北京市开设了性教育课的几十所中小学进行调查发现,对于开设性教育课的必要性,几乎是师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必要”。对60位学生调查问卷中发现,有78%的学生知道的性知识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有16%以上的学生对性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有很多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性教育课堂不解渴,老师讲的都是一些生理卫生课应该涉及的生理知识:而学生真正想了解的性知识,老师却不敢直接涉及。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编写了《性健康导向》性教育课教材,不管是高中版、还是初中版,在前两章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内容就是“什么是性”,尤其是高中部分,不仅谈到了什么是性,如何面对性冲动等问题,还涉及到避孕、性病等其他教材没有、也不敢涉及的敏感内容。正是这种坦荡的态度和教材本身比较深入的内容,引起了不少媒体和家长的关注。有一位家长曾致书报社说:“有必要说得这么深入吗?这样做会不会让孩子不教不知道,一教吓一跳,本来懵懵懂懂,叫你们一教,就照你说的去模仿了。”
对于家长的担心,笔者特地采访了了6所中小学校的25名老师和18名学生。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小学校长沈广慧说:现在的孩子在小学五、六年级,就已经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如果你不给学生们谈这方面的事或者谈得非常浅,孩子不会满意,也就是说孩子对这个不解渴。既然不解渴,他就会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比如一些含有性的内容的口袋书一度在学生中流行。加上现在社会上甚至很多家庭中有这类非科学的、带有色情色彩的视听读物,往往会使孩子受到误导。我认为,通过对孩子们进行性教育,主要是让孩子端正态度,不要谈性色变。
从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有教育和无教育效果不一样。瑞典从1937年就开始开展性教育,当时许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归来的瑞典青年染有性病,65年过去了,如今瑞典青年的性方面的疾病和社会问题已经大大降低。性教育在芬兰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上个世纪70年代芬兰性教育就进入了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连幼儿也有正面的性教育图书,此外他们还建立了专门的机构随时为未成年人提供帮助。从1975年到1994年,15到19岁的芬兰女孩堕胎率从21%下降到9%,性病发病率
也大幅度降低。
学生:希望真正的性教育尽快步入课堂
在一个由心理专家、医学工作者、中学性教育老师共同举办的题为保护青春健康成长的活动中,一些学生说出了他们心中的渴盼和疑惑。
某中学初二学生黄玉彪:我特别想通过性教育课堂了解遗精到底是怎么回事?手淫会不会影响身体发育?怎样才能改掉手淫的习惯?
初三学生李景玟:我读初三,给我们上课的是刚毕业的女老师。有一次,上生理卫生课,正好是男、女生殖系统有关知识这一章节,可老师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不在课堂,离下课还有10分钟,老师走进教室,有个男生举手向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男的遗精、女的出现月经?”老师竟红着脸说:“你们还小,长大以后你们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可以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今年6月22日,是我最难忘的日子,那天早上,我起床时发现自己的内裤湿了一大片,上面留有乳白色的痕迹。当时我吓坏了,赶紧换一条干净内裤,准备自己洗时,被妈妈发现了,我红着脸低下头,妈妈说:“不必不好意思,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青春期的男孩都有这种情况。”以前,我总以为男女交往是一件丑事,更不敢谈有关性方面的内容。我对性的认识很模糊,我渴望对性的了解。
高二学生刘玉强:虽然学校里有生理卫生这门课,但我觉得书上所讲的性知识非常缺乏,便从新华书店买了一些有关性方面的书籍。说实在的,我有手淫的习惯。在不了解性知识前,我以为手淫是一种犯罪的行为,每手淫一次,就要自责一次,尤其害怕被老师、同学或家长知道。通过学习一些性知识后,我才知道原来手淫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教师:无好教材时机不成熟
担任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老师则感到,以往连生理卫生课涉及到男女生的第二性征等内容,都采取男女生分开上课的方式,现在要讲授性的心理,简直不知道该如何把握这之中的“度”。而正是这个“度”的问题使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难有标准的教材。
某中学老师周亚军:我是教初三班的生理卫生课的老师。每次上生理卫生课,同学们都用不寻常的眼光看着我,使我上课时有点不自在,生怕讲错了什么。特别是讲到很关键的地方,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向学生解释。比如说,有的男同学问:“女人会不会遗精?”“未婚同居会有什么后果?”“同性恋是变态吗”……像这些问题,我经常感到无法把握一个准确的度、也不知该用怎样的方式向学生答复算恰当。我认为,在没有一套正规系统的性教材情况下,学校对学生进行大规模性教育时机不成熟。
父母是第一性教育老师
去年,北京一所中学发生过学生在厕所中产子的事件。其实这些现象的发生,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孩子急需性教育。那么教育的实施由谁承担?在目前性教育情况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还是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重任。
著名性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王伟远说:家长、学校都不能太直接讲一些有关性教育方面的知识,如果过早地讲,则更加激发小孩的好奇心,但又不能逃避这个问题,要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习、讨论,不要以为是很“脏”的东西而羞于启齿。青少年一般都处于性朦胧期,都开始出现第二特征,女孩来月经,男孩出现遗精现象。作为家长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孩子,讲一些性教育的知识(父亲指导儿子、母亲指导女儿),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这对孩子的心理是很不利的。
性教育任重道远
现在,社会、学校、家长只谈赞成或鼓励青春期异性交往是不够的,应该多谈一些如何开展性教育方面的话题。但是也有认为,性教育过了是诱导犯罪,传递黄色信息,但浅了又往往讲不明白。深了不行,浅了也没用,性教育路在何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研中心王大凯认为:青春期性教育目标也应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目标,青春期教育强调时间的适时、内容的适量、教法的适度。
性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接种疫苗”工程,首先教育者应当明确性教育指的是什么,客观存在不仅仅是性生理、性心理及预防性病、防止少女怀孕等基本知识,还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两性交往及爱情、婚姻等更丰富的内容,而这些方面在我们学校教育中很少被提及。
青少年,既是长身体时期,又是接受教育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生理将会发生很大变化,正确接受性教育,是摆在他们面前一道新难题。所以,尽早给孩子完整、科学的性教育,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该回避的责任与义务。
(田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