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12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少量饮酒,多少是少量  
 



    大家都知道大量饮酒对身体有害,于是便劝那些好酒的的人“少量”饮酒,认为“少量”饮酒可以“舒筋活络、活血散瘀、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有益身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一天喝几杯更能强身健体。许多科普文章也赞同“少量”饮酒。

    “少量”饮酒应科学

    老王就是一位“少量饮酒,强身健体”的信徒。他年轻时是个有名的酒鬼。自从看见“少量饮酒,强身健体”的文章后,如获至宝,并主动将酒量减少到每次2市两(约100毫升),一天两次。

    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十多年,一天,老王突然发现自己尿色深黄如豆油状,便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他患了酒精性肝病,当即住院治疗。

    治疗一个多月,黄疸消失,转氨酶正常,老王高高兴兴回家休养了,医生一再嘱咐他要绝对戒酒,他却笑嘻嘻,不以为然。

    几年后,老王再次住院,但今非昔比,医生的诊断是酒精性肝硬化、肝癌。已回天乏术。

    应当说:“少量饮酒,强身健体”这句话是非常含糊不清和极不科学的。多少是“少量”?谁也搞不准,老王由原来大量减少到每次2两,在他来说是“少量”了,但却受了害。

    专家指出,饮入的酒量应当用饮入酒精量(乙醇)的克数来标识。公式是:饮入酒量(毫升)×酒精含量(度数%)×08(酒精比重)=酒精(克)。

    比如,饮入200毫升(相当4市两)50度酒,那么进入体内的酒精(克)为:200ml×50%×0.8=80克。

    因此,不要用“少量”一词,而要用安全量。那么,多少克酒精为安全量呢?

    英国皇家科学院推荐,男性每周饮酒量应小于210克(平均每日摄入酒精30克),女性每周小于140克(平均每日摄入酒精20克)为“安全量”,这一“安全量”标准得到我国专家的认可;日本以每日饮用50克酒精为“习惯饮酒者”,每日大于80克酒精为“大量饮酒者”,与我国的标准基本相同。

    我们再看看老王的“少量”饮酒,据了解,他每天喝两次酒,早晚各一次,每次2市两(约100毫升),他喝的是60度白老干,经计算,每日进入人体内的酒精量高达96克,属于大量饮酒,怎么能稀里糊涂说成是“少量”呢?

    我国学者发现,每日饮酒酒精量超过40克,连续5年,足可导致酒精性肝病。目前,我国的酒精性肝病患者越来越多,已成为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的第二大肝病,值得警惕,千万不要再“少量”饮酒了!

    或许有人说:“我是长期少量饮酒者,我就没有患酒精性肝病。”且慢,酒精对肝病的损害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隐性的。

    长期饮酒伤肝“三部曲”

    酒是一种主要成分为酒精(乙醇)的饮料,喝进人体后可经肝脏分解、解毒和排泄。酒精在肝细胞浆内的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转化为一种叫乙醛的化学物质,它对肝细胞产生毒害,破坏肝细胞膜使之变得千疮百孔,还使细胞内的微管解聚,导致肝细胞肿胀,并影响肝脏代谢,使脂质过氧化,从而引起肝脏生理病理性改变,其发展过程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三部曲。长期饮酒引起脂肪肝后,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渐渐感到易疲劳、全身倦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不适、肝区隐痛或剑突下及脐周疼痛,约2/3患者肝肿大,触之有压痛。少数患者有低热、腹泻,或有轻度黄疸。检查肝功能轻、中度异常。如患者继续饮酒,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病情加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肝肿大明显,脾脏也肿大,黄疸加深,肝功能明显受损。到此时如不戒酒,病情加重而导致肝硬化,患者消瘦乏力、腹胀、食欲下降、肝脏肿大、压痛明显、营养不良、贫血、出现腹水,面部及胸部等有蜘蛛痣,至晚期硬化的肝脏会萎缩变小。

    这便是长期饮酒伤肝三部曲,有关专家经观察研究发现,每天饮酒含酒精量达160克以上者,10年内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为92%,酒精性肝炎的发生率为75%,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为25%,可见危害之烈。

    对已发生酒精性脂肪肝者,再莫贪杯,下决心戒酒,以防发展为肝炎和肝硬化。不然将会导致肝昏迷、肝癌、上消化道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在戒酒的同时,要建立起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在注重膳食平衡合理的基础上,保证热量和多种维生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并坚持适度运动,为肝脏“减肥”。 (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