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同性恋达500万至1000万
我国卫生部门近日一项调查表明,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至4%,按此估算,中国有500万至1000万男性同性恋者。此外,男性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率约达1.35%。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向世界公布有关男性同性恋人数及艾滋病感染的数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室主任吕繁说,男性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率在中国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吸毒。他说,男性同性恋者存在多性伴侣、安全套使用率低等现象,如果防控不力,艾滋病感染率很可能快速上升,并加速向一般人群扩散。 (综合)
广州男同性恋
可匿名测艾滋
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消息,广州地区男性同性恋者可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觉参与匿名艾滋病检测工作。研究单位保证,整个活动将在保密和自愿的原则下进行,参与者可随时退出。
为探索同性恋人群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有效方法,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所从去年10月起,开展了一项为期3年的“广州地区男性同性恋者队列研究”。目前,第一阶段的调查、检测、分析工作已顺利完成,研究机构同时希望已参加第一阶段检测的男性同性恋者能继续参加。 (张欣)
同性恋不再统划为病态
本报讯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在新版
中对同性恋重新下了定义,认为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
中华精神病学会副主席陈彦方说,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病人,我国司法精神病学不包括同性恋。同性恋一直被认为是人格障碍,从前,同性恋被归类为性变态,现在被普遍接受的称谓是性心理障碍。 (据北京青年报)
复旦开设同性恋研究课
本报讯 复旦大学在我国首开先河,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新课———“同性恋研究”公选课。
据负责这门课程的该校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博士介绍,教材是由她查阅了许多学术资料后编写的,将用中文和英语双语讲课。课程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同性恋人群、了解如何接近这个群体、怎样跟这个群体沟通;从“防艾”的角度出发,同学们还会学到如何劝说男同性恋者使用安全套等。
同性恋者“头脑有问题”
该校04级学生刘征对这门课没有太多的兴趣,他说,他所学的专业和“同性恋”没有什么关联,也对同性恋人群不太了解。他认为同性恋者是“头脑有问题”。
对这类人群不了解
记者随后联系了几位取得“同性恋研究”选修资格的同学,他们大多对“同性恋”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因此就报了这门课,但对这类人群不了解。记者在复旦校园随机采访的20名学生中,大多认为“同性恋”离他们很远。只有一位学历史学的女生认为,“同性恋人群只是性取向不同,他们也有爱别人的权利”。 (法晚)
边缘同性恋
的心理透视
曾有媒体报道江西首例同性恋公开举行“结婚”典礼的新闻,引起不少人对同性恋的关注。虽然近年来人们对同性恋渐持宽容态度,但这一社会现象毕竟有悖常理,还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同性恋毕竟是某种程度上的心理缺陷。
事实上,同性恋中的不少人对现实中的自己及其心理状态也还不能接受,所以他们常常采取若明若暗的、并不公开的态度。从有些同性恋者的心理冲突中,我们可看到他们陷入同性恋,也有其苦衷。
边缘同性恋者的苦衷
28岁的张先生与大学同学云化名恋爱三年,并已有一年多的性生活史。2年前,就在他们谈婚论嫁时,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张先生准备去武汉开拓市场。在遭到女友的坚决反对之后,他俩因激烈的争吵而分手。到武汉后,面对事业上的种种压力,孤独无助的他选择了网上消遣。或许是出于好奇,他拜访了“朋友”论坛,并根据网上的信息找到了“朋友”们聚会的场所。每当孤独时,自己会不自觉地进入那种场所,可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后悔与担心,甚至是害怕。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怎么就成了另一个男人的爱人?
某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现任某跨国公司主管的杨小姐,也有类似经历。她业绩显赫,身边也不乏优秀男人。也许是她太杰出,他们从未对她有亲热的表示,更不敢示爱。于是,一位与她一样优秀的女性走近了她,让她没想到的是同性之恋。刚开始,她也不知道会是这样的。只是在一种互动的过程中,感到一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友爱。当逐渐发展到肌肤之亲、同性恋行为后,这个事业中的强人陷入了现实生活的困境之中。她不明白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边缘同性恋是一种假性同性恋
心理分析认为,以上案例虽然其表现形式酷似同性恋,但从其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来看,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假性“同性恋”。这部分人群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进入青春期后,体内性的驱动和渴求爱的本能使他们躁动不安,但又因种种原因,如婚恋失败、或是性意识的觉醒、体内性欲望的强烈冲动及其随之而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种种反应,使他们不得不控制这种内在的冲动和必须采取掩饰行为。但正如弗洛伊德所分析的那样:当人们越是要控制这些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就会变得更为突出。但是,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身份使之还必须压抑它。于是,在压抑原始冲动而又没能得到升华时,便选择了类似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并跨越了人们较能接受的友情形式,产生了互相拥抱、接吻、触摸乃至效仿同性恋的体交行为,以满足爱与被爱的、身体与心理的需求。
被欲望与焦虑所困惑,急欲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摆脱感情孤独而进入同性恋的“边缘”同性恋者,由于被这种不稳定、不安全(担心艾滋病的侵扰)、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关系所困扰,往往更加痛苦。(先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