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刚毕业,张二婶就来我家提亲,对方是我的同学李二柱,其实我和二柱早就好上了。
“那可不成,俺家闺女可不能给李二柱!”没想到张二婶刚刚提了个头,连二柱的人品家境还没介绍全呢,妈就一口回绝。张二婶劝道:“丫她妈,二柱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二柱这后生咱先不说,就那老俩口,不光地里农活是把好手,还是手艺人,二人转唱得远近闻名,一年唱二人转也能挣不少钱哩!”“你别提二人转,就冲这唱二人转的爹妈,他们家的儿子也好不到哪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妈不同意婚事主要原因是二柱家是唱二人转的。原来,在东北农村,虽然家家都喜欢看二人转,可很多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却把唱二人转的人和二流子等同起来,看成是下九流,不务正业,整天扯“闲篇”,尤其是二人转里的那些黄段子,还有唱二人转演员在台上那低级的动作。如果和这种人拉亲家,母亲是打死也不会同意的。
东北二人转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小时候,每当走过人群聚集的二人转场地,我就想挤进去看个热闹,这时妈妈总是强行把我拉回家,并大声责怪:“小孩子家,不许听!”在大人们看来,二人转不是小孩子可以随便看的,那是“不干净”的东西。我多次心想,为什么那些不干净的东西大人却那么喜欢看呢?
完整地看一遍二人转,是在我24岁那年。多年未回老家的舅爷回乡来了,刚好镇上来了一个二人转班子,父母没时间陪老人家,就由我来陪舅爷去看戏。
原来在二人转里,有好多性内容,就是那种荤语言和荤故事。那天陪舅爷看二人转,刚好演一场传统段子叫《十八摸》。演出过程中的念白、串场词基本上停留在生殖器上。那漂亮的女演员还要往深处开掘,毫无羞涩地表演动作,唱词中句句切中“要害”,非要把那些只能“暗箱操作”的事大白于天下不可。
我脸热心跳,把头埋在胸前,不敢看。尤其是与一个长辈在一起,更觉得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可是偷偷扫视全场观众,个个看得兴高采烈,很多人还不住地鼓掌叫好,身边的舅爷也听得开心快乐,这……真让我哑然!
东北人和中原人在性文化方面有很大不同。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有人说,二人转之所以这么有魅力,之所以生命力这么强,就是因为里面有很多性内容,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很吸引观众。
如今我结婚生子,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女人。过去我听人家说荤笑话就躲得远远的,羞得满脸通红;而现在,自己倒时不时的也和人开起这样的玩笑来了,说起荤段子也自然流畅,张口便来,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