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写作
著名老作家何满子说过:在成都,不认识车辐,就如同没有真正认识成都一样。早在抗战时期即为四川“名记”的车辐,是成都的一块老字号招牌,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太多的名分:9旬笑翁,资深老报人,记者作家,美食家,老顽童,策划人,搞笑大师。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称他是“成都的土地爷”。魏明伦则说:“黄宗江是北京的老活宝,车辐是四川的老活宝”。
在笔者与车辐先生的多次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其老伴对他的评价是,别看都92多岁的人了,但这一辈子就改不了老顽童、老活宝的德行。哪里有好吃的,好耍的,好看的,他都想去,一来凑个热闹,二来想为自己的写作整点素材。
坚持写作、写日记是车辐半个多世纪的爱好,他说,写东西相当于“吃零食”,不经常嚼着一点,心头不安逸。车辐自我评价:我一直坚持写日记,近70年来写的日记已有近千万字,从文字数量上看,不逊于巴尔扎克。今年满92岁的车辐仍没服老,想写的照样要写,这不———继《锦城旧事》之后,他的《川菜杂谈》前不久又问世了。在这本书中,他把一生的食经、食道、食谱、食趣,一起有滋有味地装进了此书。他说,只要写得动就还要写。
善于幽默
2003年9月,人体艺术摄影家姜商波在成都会展中心举办人体摄影展,第一个观众被轮椅推着来了,来者是年近9旬的车辐。他幽默地说,我建议成都人都来看看这个展览,特别是老年人,更应该抓紧时间了解一下前卫文化,不然,这一辈子眼睛就太不划算了。问他的观后感时,他眨着眼睛笑嘻嘻地说,原先听好多人说,人体摄影“黄”得很哦,我来瞅了一下,倒是看到镜头整出来的颜色红红绿绿的。要我说啊,同样是人体,这里的人体肯定比澡堂子里的好看得多。
这就是车辐,什么时候都忘不了幽默一把。那年,车辐随四川文化考察团到沿海某地区做文化交流,东道主请大家在卡拉OK大厅唱歌,同时也请了几个小姐陪唱。灯光朦胧中,一个小姐大方地想往车辐腿上坐,车辐大叫:使不得,使不得,我是老家伙!你一坐,这把老骨头就会“喀嚓”,回家跟老婆还说不清。
车辐的幽默有多年的历史。抗战期间,著名电影演员白杨来成都演戏,身为记者的车辐经谢添介绍和白杨见面并采访,地点在成都南虹游泳池。那天,年轻的白杨身着一身漂亮泳装,在游泳池边等候“车记者”的到来,匆匆赶来的车辐在走到游泳池旁见到白杨的那一刻,忽然发现游泳裤的边边开缝了,好在他临危不乱,迅速跳进游泳池,来了个“先下水”为强,巧遮“难言之隐”。
车辐的幽默不只是性格使然,更来自他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著名文人流沙河说,当年他被打成黑帮的时候,几个文化人被弄去拉架架车,沙河先生人走霉运,心有所碍,便只顾埋头拉车,羞于抬头见人;而车辐则昂首挺胸,一路上到处和别人点头挥手打招呼,那神情,好像不是在当黑帮拉架架车,而是出席一个很体面的活动。
钟情美食
车辐还有一个特大爱好:吃。当年他当记者时,只要省外那些文化、演艺名人到成都来,他就总是请人吃,曾经陪白杨、赵丹、小丁、方成等文化演艺界的人士吃遍了成都的小吃。如今自称业余美食家的他虽已九旬,但自我评价“除了钉子,啥都嚼得动”。夫妻肺片要吃双份,甜烧白也不得虚,轮椅推上街,一路上要买两个蛋卷冰淇淋且行且吃。有几次看电视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半边桃酥,醒来又接着吃。
据说80岁的时候,车辐有一次生重病,被送进医院。当时他张嘴都有些困难。成都晚报的一位老友去看他,手里提了一些吃的东西。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的他忽然眼睛一亮,说兄弟,你提的啥子好吃的东西,莫藏到藏到的,拿点来吃嘛!一句话,惹得看望他的众人大笑。老伴调侃丈夫:我呀,也就是没他会写,没他能吃,除此之外,哪样都比他强,你说,他还绷啥子名人嘛!
□马拉松/文李豫龙/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