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沙晚报报道一个下岗母亲,在身患重病刚刚做完手术的情况下,陪伴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度过了200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期间,她提笔记下了陪读的酸甜苦辣,写成国内第一部由高考家长执笔的“陪读日记”,日记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近日,记者在湖南株洲市汽车齿轮厂一间简陋的家属宿舍采访了这位可敬的母亲刘强。
抱病陪伴女儿
43岁的刘强,正处于大病初愈后恢复阶段,显得格外柔弱瘦小。刘强自1982年技校毕业后就一直在汽车齿轮厂上班。2004年5月,她从单位下岗,一家三口仅靠丈夫的工资生活。
当年7月,刘强刚刚升入高三的女儿宋哲为学习方便,提出要到学校租房。考虑到家距离学校确实太远,爱女心切的她同意了孩子的要求。10月,因为严重的肾病刘强做了手术。12月,为照料女儿,刘强拖着手术后虚弱的身体,和女儿一道住进了租来的不到10平方米的杂物间。从这时开始,直到第二年高考结束,刘强就在这间阴暗潮湿的房子里陪伴女儿度过了将近200个日日夜夜。
写日记为找女儿“算账”
女儿高三的日子很繁忙,刘强经常是一个人独自呆在寂寞的小屋里。由于高考的压力,平时很乖巧的女儿变得有些容易暴躁,时常和母亲发生冲突。为不影响孩子的情绪,刘强将这些都忍了下来。她想出一个办法,将陪伴女儿高考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一记录下来。目的一是为了打发寂寞时光,二是为了等高考结束后找女儿“算账”。
喜欢上网的刘强,在周末回家后将日记内容一一粘贴到自己经常登陆的网站上。不曾想,这些东西一贴上去,就引起众多网友的反响。许多也是做父母的网友,认为刘强的日记真实反映了高考家长的心声,也记录了面临高考孩子的处境,纷纷要求刘强坚持将陪读日记写下去。受到众人鼓励的刘强,也就这样一直将日记写到女儿高考结束。正是在母亲的悉心关爱和陪护下,成绩并不突出、只是在普通班级就读的宋哲,在2005年的高考中考出了理科627分的好成绩,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
2006年2月,这部名为《与孩子一起跨越高考》的24万字陪读日记正式出版。该书一上市,就受到读者的欢迎,特别是那些正在面临高考的学生及其家长,对这本书更是情有独钟。
女儿说妈妈把自己写得太“坏”
刘强说,女儿是在大一寒假回家时才第一次看到已经出版的日记的。看后,女儿一直没有和她说起自己的阅读感受。直到要返校的头一天晚上,女儿才来到妈妈的床前,对妈妈说,妈妈把自己写得太“坏”了:翻一页就把妈妈弄哭了,翻一页又把妈妈弄哭了。不过,话锋一转,女儿说,这也是事实。女儿还说,妈妈身体不好,要多保重。那一刻,刘强没敢睁开眼睛,她知道,懂事的女儿长大了,只要自己一睁开眼睛,泪水就会流出来。刘强认为,高考绝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需要家
长同她(他)一道去跨越,一起面对人生的第一个挑战。
目前,刘强参加了网络上的义工组织。她准备将自己的书拿出来进行义卖,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陪读日记”选录
2004年12月16日房间里七零八落,我收拾好屋子,连忙淘米做饭。这是一个大约10平方米的杂物间,没有煤气也无法生火,只能使用电饭锅做饭菜。
2004年12月25日躺在床上,眼泪悄然滴落在枕巾上。我告诫自己:女儿正处在非常时期,作为母亲我一定要学会忍让。
我要让自己成为女儿委屈的消
化场,让她在我这里把烦恼和怨气发泄出来,然后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
2005年3月29日距离高考只有70天了。这几天女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累,真想高考快点考完。”心累,是所有经历高考的人最深的体会。对每一个人来说,高考既是一种折磨,又是一种考验,一种磨砺。
2005年6月1日距离高考只有6天了。高考前,我不希望女儿分担我们生活的艰辛,她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但高考结束后,我要让女儿懂得生活的艰辛。女儿从来不看我的刀疤,她不知道我身上这个足足有20多厘米长的刀口意味着什么?她也不知道快乐的我是在怎样的疼痛中透支生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