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3日,罗洗河战胜韩国棋手李昌镐,夺得三星杯世界冠军,成为第一个在世界大赛决赛上战胜李昌镐的中国棋手。它标志着世界大赛韩国一枝独秀的时代正式宣告终结。
罗洗河面对奖牌,鲜花、掌声,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因为,没有父亲罗恒安,他的人生也许不会有如此的光彩。
2006年3月初,笔者来到湖南省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家属区,找到了罗恒安老人。
一、慧眼识儿教学围棋
1948年出生的罗恒安,父母都是较为普通的技术工人,他初中毕业后,就进入湖南省衡阳有色冶金机械厂冷加工车间工作。
1977年11月,罗恒安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定名为罗洗河。
教子忙,工作忙,学习忙,因此,罗恒安就荒废了自己的围棋爱好。1979年,中专毕业之后,罗恒安又在挂衣柜顶翻出已经多年未动的围棋。罗恒安下围棋,都是在下班的时候,罗洗河也从幼儿园回来了。棋盘上的黑白布局,自然吸引了天真的孩子。于是每当父亲下棋,罗洗河便坐在边上看着。有时罗恒安下得出神,又不想孩子在旁挡着,就开起了空头支票:“河河,出去玩,爸爸有空教你学”。
“说得多了,没想到儿子当了真。”罗恒安说,“有好几次,他抱着我,要我教他下棋。我心想,这小不点的,下什么棋呢?下棋又不能当饭吃,将来终究是读书考学要紧。”
在罗恒安以种种理由搪塞儿子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主意。罗洗河5岁差二个月的时候,有一天,他顺便拿走了父亲的宝贝,那是罗恒安抄录围棋定式的日记本。
“那天偏偏有朋友来交流心得,找了很久,都没看到,我心里很难受。”罗恒安回忆,“没想到去接河河的时候,他却拿出了那个本子。我一看,日记本连一页空白纸都没有了,奇怪的是,标有定式的纸却一张也没少。儿子告诉我,班上的同学要折纸飞机没纸,我就将日记本上的纸分给了大家。我奇怪地问儿子,那你为什么不把已写过字的纸给同学呢?儿子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你不是要教我学围棋吗?这些东西肯定是学围棋的东西。’”
儿子的话,令罗恒安心头一震,他觉得再不能食言。
二、带子四处拜师学艺
嗣后的一切,更让罗恒安为之惊讶。利用业余时间教儿子,他发现儿子对围棋的爱好和才情。五个半月后,已经学棋8年的罗恒安,竟然成了儿子手下败将。罗恒安又有意识地将儿子放到厂里的棋手中去试一试,五岁多的孩子竟然让那些老手铩羽而归。
这时候的罗洗河正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罗恒安为此而感到人生抉择的艰难。
最后,罗恒安还是决定顺应儿子的爱好,让他辍学练棋。促使罗恒安下定决心的一个原因是:“我想,就试到7岁吧,如果到7岁还没有冲劲,那再回来学习,也不太迟。”
辍学练棋,给了罗家很大的压力,为了练好棋,父子俩有了学围棋的“约法三章”。
罗洗河对这个约法三章,如今还记忆犹新:“具体内容是:第一,在家不能爬阳台和窗子,因为没有大人看着;第二,不准自己出门,以免走丢了或被人拐走;第三,每天中午必须睡一个小时的午觉,因为小孩子用脑过度会得神经病。做到了这三点,晚上就可以带他出去跟别人下棋。”
为了让儿子能得到更多指点与历练,罗恒安开始携儿踏上四处拜师学艺之旅。罗恒安将儿子交给了胡衡生,胡衡生是衡阳市业余棋界的第一高手。
仅仅练了一个多月,胡衡生不愿再带这个孩子了。因为,他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儿子名震衡阳后,罗恒安已经开始铁心要让儿子在这一个黑白世界有所作为。
罗恒安一直在寻找着机会。1983年11月,机会终于来了。他得知在湖南桃林铅锌矿工作的哥哥要到北京去出差。立即带着儿子找到伯父,让他带着侄儿赴京“赶考”。罗恒安的哥哥二话没说,就将才6岁的侄儿带往北京。
罗洗河在北京见到了棋界元老过惕生,并被介绍给了正养病的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陈祖德与洗河下了一盘指导棋,虽然让九子洗河还输了,但洗河在棋上的潜能得到了陈祖德的赏识。有感于如此良材却没有好的学棋条件,数日后,陈祖德在《体育报》上发表了《为幼苗呼吁》一文,希望社会各界对此予以关心和帮助。此后,这篇《为
幼苗呼吁》的文章,迅即又被《报刊文摘》转载。罗洗河这个6岁少年开始被围棋界关注。
三、一张白纸寄厚望
陈祖德的文章刊发出来后,爱才心切的中国围棋资深教练罗建文伸出了橄榄枝。进京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要的费用是要筹集的。罗恒安咬咬牙,将心爱的单车和妻子陪嫁的缝纫机忍痛卖掉,自己业余时间到外面打打短工。
“短工不是每天都有打,我想起了其他办法,到市场里一次批上百斤瓜子,妻子在家里炒好,再用小袋子装好,我借一部小推车,推着这些瓜子到外面去批发。”罗恒安说,“一袋瓜子当时可赚上2分钱,收成也还不错。”
1984年,罗洗河再次北上,来到了罗建文家,开始拜师学艺。
1987年国家少年围棋队成立,罗洗河顺利进入国少队,并成为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然而,进入国少队后的洗河,却给父亲泼来了一盆凉水。
“罗老师对我讲,洗河聪明,但仍不太用功,这样下去,难有长进,你还是把他接回去吧。如果学习态度仍不端正,就别送来了。”罗恒安说。
到北京接儿子时,得知儿子在队里比赛中,常拿倒数第一,罗恒安尽管心中十分难受,但为了儿子的成才,他仍耐心地找儿子谈心,并分析被国少队“发配”回家的原因,那就是缺乏用功。为了让儿子重拾信心,罗家父子又重新约法三章:一是每天摆2-3个棋谱,二是每天逐个点评所摆的棋谱,三是每天晚上向父亲讲解他的点评。刚从北京回来那几天,因为压力大,罗洗河开始认真履行这三点。回来久了,又有些懈怠。
罗恒安看到这个苗头,心中焦急,有一次急火攻心,竟然对儿子动起粗来,一脚将儿子踢到二米之外。踢过之后,罗恒安一夜无眠,想一想这样下去不行,必须要改变策略。
第二天,罗洗河早早摆好棋谱,罗恒安却没有看,而是带上儿子到厂里,他故意拿起电话说要北京。罗洗河却并不知道这原本是一个不能对外的内部电话。等了一会儿,罗恒安故作深沉地听了一会,然后说句谢谢,就挂了电话。回来后,对儿子讲,罗老师很挂念你,说你如果改变态度,认真学习,仍然可以回国少队。本已心灰意冷的罗洗河此时两眼放光,似乎看到了在前的曙光。
“我只对儿子撒过二次谎。这是一次。”罗恒安感叹说:“还有一次是他5岁多那年,有次带他到长沙市下棋,一位康老师见到他下的棋后,连说他是棋坛小天才。儿子好奇地问我什么是天才。我告诉他,天才是讲只要你今后天天打谱,就会成为人才”。
与北京“通电话”之后,罗洗河开始真的有了改变。罗恒安觉得儿子已经今非昔比,于是与罗建文老师联系。罗建文嘱他立即让罗洗河赴京。
在家呆了45天的罗洗河返回北京后,给父亲来了封信,告诉他,一回到队里,他又参加了比赛,只不过这次是真正的第一名。接到儿子的信后,罗恒安既高兴,又担忧。他辗转几夜,都无法下笔,结果却例外地寄了一张白纸给儿子。
面对浪漫又严肃的父亲的来信,罗洗河不解其意,从电话中问到此事。
罗恒安告诉儿子:“一张白纸最易画出最美的图画,这就要看作画的技巧了。你还小,同样如同一张白纸,你如果想有多彩而美丽的人生,就要加倍努力,不该为这个队里的第一名所迷惑,你的理想应该是世界冠军。”
罗洗河是个一点就通的人,很快就明白父亲的心意。罗洗河开始了真正的变迁。从那一年开始,罗洗河一路凯歌。
□本报专稿
□林新华(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