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心:已拆除只有证书图纸在
李全禄身患二级残疾,行动非常不便,可他前几年居然自己制造出军用防弹背心并申请了国家专利。笔者采访他时得知,他的防弹样衣已拆,只留下了国家专利局的专利证书和有关图纸和说明书。
他拆衣的理由是:“当我制成以后,我又看到一些有关防弹背心的报道,我觉得现在防弹衣的先进技术多,我想我的防弹衣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所以前几年我把它拆了!”笔者曾在1997年亲眼见过他的防弹衣,今天这件特殊的衣服已不在,不过还有专利证书和相关图纸,想必当时他拆衣时一定有些难过,因为那件防弹衣凝结了他一年多的心血。
起因:看见警察牺牲太多
他因残疾平时只能躺在床上,只能偶尔起身坐坐,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学得一手电器修理的绝活儿,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一直在德昌县城的西宁街家中从事家电修理,因技术好收费低,在德昌县城里已较有名气。
他造军用防弹背心起因是从媒体上看到的新闻突然想到的:“我经常看电视和报纸,我看见国内经常有警察被歹徒枪击和刀刺而因公牺牲或受伤,我想警察执行任务,应该要有防弹背心,而且防弹背心应该轻便,于是我就产了制造防弹背心的想法。”
后来他在电视上看到我国的防弹背心专家介绍中国造的防弹背心的构造,他看得很专心。那是用一块块的钢板组成的。李全禄看后很受启发,可他觉得那过于笨重和使用不便。“我要制造一种像背心一样的防弹背心。”
工具:老虎钳和剪子
他从1995年开始在工余造防弹背心。他选择了普通钢板为主要材料,老虎钳、大剪子为工具,开始了剪铁皮,捶铁皮……
那一段时间他的双手经常打肿打出血,指甲也打烂……他连起身都困难,要做这样的活儿真是苦不堪言,他常累得没有力气。经过无数的日日夜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他终于制成了由无数不超过两厘米宽的小钢板连接成的一个“钢板背心”,然后用布再在内外夹缝而成,整件背心重约两三公斤。
1996年5月他向国家专局申请专利,并于1997年取得专利证书,他为申请这个专利花了2000多元,据说因为是残疾人优惠了的。花了那么多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可是他看见那本专利证书,心里是甜甜的,他觉得值得。
家人对他的制作也没有过多的过问,街坊邻居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在做防弹背心,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声张。他家的对面就是县武装部,那里的人们都知道他在手工制作防弹衣,只是大家也没有当回事。笔者当年能看到他的“军用防弹衣”,算是个特例吧!
其实他也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防弹背心,只是记得有一次看见武警们穿着防弹衣从他家门跑步而过,他仔细瞧过,觉得那衣没有他的轻便。电视上他看见国内某军区靠高科技研制出的防弹背心材料如布般柔软,李全禄认为还是有缺陷,因为不能防刀刺,还是不如自己的。但后来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因为在电视上看见某国设计的防弹背心能防弹又能防刺,他想,他那么落后的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比人家高科技的东西是有差距,他开始放弃他的这件作品,以致后来忍疼拆除。
这应该说该平静了,可是有一天,他看见湖北有个人也向国家专利局申请防弹衣专利,那制作思路和工艺与他的如出一辙,于是他向国家专利局写出了材料驳斥,保留了他的专利。
专利:共有四项
现在他的电器修理生意已不如从前,因为现在电视机等电器越来越大,许多人家的电器坏了要求修理上门,李全禄身残不能胜任,只能在家里接生意,因活儿不多,于是闲时他就搞发明和技改,并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防弹衣是他在国家专利局取得的第二项专利,目前他有军用防护背心、车用防盗篷布、多功能塑柄启子共四项专利技术。
李全禄今年已60岁,平时修理活儿最多只能干三个小时,他不想再搞发明,因为太累又花钱。这几年为专利做广告花费更大,他觉得有些希望的是车用防盗篷布专利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他说现在已有江苏的一家企业对这个技术感兴趣。
他对其专利的经济效益不抱多大的希望:“防弹衣看来没有多大的市场,我最大的愿望是有厂家用我的防盗篷布专利,如果能成功那么能改变一下我的现状!”
一个残疾人几年来沉溺在发明之中,不管愿望能不能实现,却让他对生活充满期望,让并不完美的生命历程添了不少乐趣!
□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