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20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看牙会不会感染艾滋病毒  
 



    上海一位市民因口腔不适去一家大医院口腔科就诊,医生对这位患者做了艾滋病病毒常规检查。检查的结果让这位患者惊呆了:阳性,他竟成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这起罕见的口腔门诊检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病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们有理由问:看口腔门诊有没有可能被传染上艾滋病毒?口腔诊所的卫生消毒可以让人放心吗?

    口腔门诊惊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不久前的一天,一位市民来到这家医院口腔科就诊,自述近期口腔溃疡,一直不好。当值医生仔细察看了患者的口腔,发现其舌头上长了不少白色斑点,舌头两侧边缘还有粗厚的白色突起,非常像口腔毛状白斑;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常常出现这种症状。这位医生当机立断,马上对患者做了艾滋病病毒常规检查,结果证实该患者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口腔医疗涉及千家万户。孩子要换牙矫牙,成人要补牙镶牙,许多市民还喜欢洗牙等美齿项目。由于口腔医疗过程直接涉及血液接触,而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从而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此事在社会传开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口腔门诊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一位专家介绍说,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条主要途径是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从理论上说,口腔治疗中确实存在着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在口腔治疗中,磨牙时牙钻直接与牙接触,牙机则直接存放磨牙出现的血液;洗牙时,超声波洁治器要在牙齿间穿梭震荡;另外,根管等医疗器械也会接触到牙齿。事实上,大部分牙病患者在诊治时会有出血现象。给前一个患者洗牙或补牙的机头如果消毒不彻底,那么确实有可能通过机头上残存的血液将疾病传播给下一个患者。

    但是,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不易存活,通过6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或50%浓度以上的酒精就可将其杀灭。

    上海口腔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的一位专家介绍说,口腔门诊中常用的医疗器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接触血液的,另一类是接触完整黏膜的。目前上海各大医院口腔门诊和专业口腔诊所中,对第一类医疗器械的消毒规范和监管相当严格,一般都采用高压灭菌等消毒措施,对于第二类不接触血液的医疗器械,则通常采取煮沸、消毒剂消毒等措施。

    在笔者采访中,专家们一再强调,随着艾滋病的蔓延,艾滋病已经对口腔医疗的安全性提出了新挑战,口腔诊所和口腔医务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口腔医疗中的感染控制;口腔医学会、口腔临床质量监控中心等机构要担负起完善的、全面的专业指导和监管职能。他们同时呼吁,口腔疾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市民们千万不要贪图方便和廉价到不正规的口腔诊所就医。 (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