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校老师一样,“坏孩子”的父母也曾对自己的孩子绝望。妈妈们态度转变的契机,是偶然发现20多个“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妈妈们,她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坏吗?
那些被老师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孩子,天性往往并不坏。正如我们从报道中和现实中看到的,开始他们只不过是比较有个性,不那么顺从大人,调皮、好动,然后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打击、家长的责骂、其他孩子与家长的“另眼相看”,渐渐地就戴上了“坏孩子”的帽子,逆反性格愈演愈烈。结果往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愈受打击愈逆反,愈逆反愈被看作“坏孩子”。
在我们身边,陷于恶性循环或滑向恶性循环边缘的孩子有多少?以每班一个估算,全国可能有上百万。正确对待这些孩子,一个“坏孩子妈妈联盟”显然不够,起码需要成千上万个。
“班主任怕小龙影响别的孩子,就专门安排他一个人坐,小龙在班里越来越孤立。老师‘请’家长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对这段话,“坏孩子”的父母应该眼熟。一个教育体系,不能容纳个性、不能帮助后进,反而刻意孤立、抛弃,这是教育的失败和羞耻。正如教育专家所言,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的“淘汰教育”模式。淘汰的是什么呢?往往是孩子的突出个性和突出个性的孩子;鼓励的则是适合标准化要求和考试的思想行为特征。
很多家长又充当了这种教育体制的合谋。有专家说得好,很多家长是为了“面子”而塑造孩子,这也是一种功利。能尊重、理解孩子个性、接受孩子缺点的父母有多少?
“坏孩子妈妈联盟”成功了,她们有什么高招儿让“坏孩子”变好?无他,关键就是“尊重、理解孩子的天性”,这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我们的教育做到了吗? (刘县书)
新闻背景
因为从小被爷爷奶奶娇惯,生活在乌鲁木齐的小龙从小就好动调皮,是社区里有名的捣蛋鬼。上小学时,别的孩子都规规矩矩地听课,不安分的小龙却常常被老师训斥。在这样的氛围里,小龙也变得不自信、厌学、不思进取
。为了小龙、为了更多的“坏孩子”和他们的妈妈不再痛苦,小龙的妈妈程秋杰萌生了建立一个“联盟”的想法。她和20多个“坏孩子”的母亲一起编写“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都和孩子改善了关系。妈妈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