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8月22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何为英雄  
 


    □师念

    对于成为英雄的人,我的心里充满崇敬。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被众人瞩目的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在面对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选择时,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时,轻松的舍弃自己,保全他人。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总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为前提,而对人性的尊重,就是要尊重人性的客观性和矛盾性,尊重人性的坚韧也尊重人性的软弱。是什么样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性,能够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中,催生出一个又一个敢于为了他人,为了集体,牺牲自我利益甚至生命的英雄?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和无畏气概,能够在生死考验的关头,让我们一次次见证人性的尊严与高贵?

    究竟,何为英雄?

    梁强,这个在十一年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救下了一车群众的战士,当之无愧的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时光流转,这个曾经感动了很多人的英雄在十一年后,依然以挺拔的姿态站立———主动申请到基层带兵,刻苦钻研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军事技能考核全部过关———一级伤残、面容损毁的梁强在十一年的平凡生活

    里,幸福的为人夫,为人父。英雄,不只是十一年前那个瞬间的一种抉择,而是在他的生命

    中凝固成了一种坚定的姿态。

    “视战士高于自己,爱战士胜过自己,为战士不顾自己,学战士提高自己。”“一个人献出的爱也许微不足道,但大家都来当一个博爱的小人物,就可以撑起社会爱的大家庭。”这些话不是某些人嘴里生硬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实弹投掷演习中为救战士而牺牲的王庆平烈士生前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以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来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的王庆平,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也鲜活的勾勒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军人形象:崇高的道德修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博爱的人本精神。王庆平以自己人性的高贵,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感动与追思。

    在《解放军报》7月13日的头版上,看到了北京军区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的照片。年过七旬的华益慰,身着绿色手术服,面容慈祥,精神矍铄。从医56年,执着奉献于和平时期的这个白衣使者,把病人的健康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在极度危险的抗震救灾最前线,华益慰留下了自己精湛的医术,也留下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的爱。他在被查出胃癌晚期住进病房的前一天仍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立下“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遗嘱。作为一个无数次将病人从生死边缘挽救回来的老军医,华益慰坦然的看淡了自己的生死,直到生命尽头,都以微笑的姿态面对,都以热情的奉献作为自己的选择。

    从这些堪称时代英雄的军人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他们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的勇敢选择,也能看到他们在平凡生活和工作中不懈的奋斗与追求;既能看到他们对他人、对同志的关心和爱护,也能看到他们对亲人、对家庭无尽的爱与责任。这样的英雄,不只是在新闻报道中展现其伟大人格和崇高品德,更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天,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尊严。所谓英雄,就是这些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坚持着崇高的道德标准的人;所谓英雄,就是这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奉献的人;所谓英雄,就是这些对他人、对同志、对亲人充满了爱与责任的人;所谓英雄,就是这些在利益选择,生死抉择的关头,选择了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的人。而这样的英雄,真实的生活在我们中间,踏实工作,默默奉献。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我们军人的历史使命有全新要求。如何在全国各界认真学习胡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中,学好实践好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我们每一名军人都应该深深思索的问题。我党我军的经典理论、宏大精深的时代主题与我们实际工作与生活的有效结合,才能彻底的焕发出其生命力。

    我是通过研究生考试入伍的。当很多人不能理解和尊重我的这种选择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刻意去解释。我为自己身上的绿军装而深深骄傲,也为自己身处这个英雄辈出的群体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