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难病不出县
到今年1月,成都市的18个区(市)县的所有乡镇全部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529.72万农民参加了被誉为看病保护伞的新农合,参合率高达91.87%!在2004、2005两年间,全市共筹集新农合基金23275.42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筹资总额仅为7834.29万元,累计报销了医药费用8097.2万元。通过新农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让农民群众真正受益,在成都市并不是一句空话。
从2004年起,成都市就不断在新农合补偿方案上下功夫,科学、合理地制订补偿政策。不断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就是一例。目前,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看病住院,动用新农合报账的最低门槛费由2004年的80-200元降到了现在的50元,封顶线则提高到了2万元;报销比例已由30%提高至45%以上,县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则由20%提高至30%以上。
这样,一方面引导患者到治疗费用相对低廉的乡镇卫生院就医治疗,一方面也是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不至于因病小、花不了太多钱就不进院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新农合的保障水平。
特别补偿:病重花钱多可以报两次
“按照我县新农合‘二次补偿’原则,这是给你们的3751.98元补偿,请点收。”2月9日,郫县郫筒镇伏龙村1社的周道君从郫县新型农村合作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手里接过钱时,简直不敢相信:“交了10元参加新农合,两次住院补助就领了7000多元,太划得来了!”
2005年10月,周道君因病毒性肝炎住进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两个多月花了4万余元。12月底,他刚出院不久,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就通知他去领补助,当天领了3672.7元。根据郫县的新农合补偿办法,首次补偿后,住院费用剩余金额还在3万元以上的,可以享受二次补偿,因此周道君就“又领了一次”。
据了解,通过二次补偿后,农民在县级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就医,实际结算报销比例达到了50%以上,报销比例最高可达80%!
没有生病:每人组织健康体检
对年内没有动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资金报销医疗费用的参合农民,由各地乡镇卫生院组织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包含三大常规、胸透、测血压等,部分区(市)县还对60岁以上老人和部分慢性病人适当增加了健康体检项目。目前全市每一位参合农民都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
缴费报账:一样的简便快捷
过去两年,成都市新农合筹资方式采用的是农民每人每年交10元、政府补20元的方式。今年,市委、市政府将政府补贴、用于大病统筹报销的部分提高到了40元,这样,参合农民在所交费用不变的前提下,相当于每人多得了20元的补助。
对农民个人缴费的收缴一律由区(市)县政府组织,在农民自愿参加并签约的前提下,由乡(镇)政府组织镇、村干部入户进行收取,收取费用全部及时存入乡(镇)财政所专用账户,由乡(镇)财政所出具四川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四川省农民筹资专用票据》。而结算方式和缴费方式一样简便、快捷:医药费用的结算报销实行医院垫付结算模式,使参合农民出院时就能在医院进行结算报销;医院垫付费用每月由区(市)县新农合管理机构定期与医院进行结算。
让“新农合”覆盖所有人
从2004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分别按人均0.5元的标准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在全市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五保户、贫困农民家庭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全额资助,对因患大病,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后,剩余费用仍较高的,再给予适当救助。目前,在部分区(市)县,这一人群患大病住院,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和医疗救助后,得到的补偿可以达到其可报销医疗费用的70%以上。
2005年,全市“新农合”报销的费用中,有63.64%的住院费用发生在乡、县两级,有81.36%的人(次)在乡、县两级医疗机构住院,其中,有51.27%发生在乡级医疗机构,基本上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病不出县”的农村医疗服务格局。 (王眉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