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小学生,经常张口闭口甩出一串新词,让部分家长和老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些新鲜词汇构成复杂,有的是由方言改编,如“母代”,没得,没有(南京发音);有的来自外语,如high,指“兴奋”;还有的,是以汉语拼音简写来指代,如BT(变态)等。数字和符号也很流行,如4242(是啊是啊)。还有一些是混合式的,如+U(加油)等等。这些词,绝大部分是网络的产物,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词儿,时尚、有趣,有正统词所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很有魅力,和同学们交流时,不用都不行,不这么说,好像跟同学就没那么亲近了。可是,跟父母这么说话,他们就像鸭子听雷,还经常误解,比如,我说‘菜鸟’,本来是‘新手’的意思,可他们教训我不能骂人;我说‘我晕’,他们就会摸我的头,以为我发烧了;我说爸爸真‘大虾’,是夸他厉害,可他会赶紧把腰板直起来,以为我在批评他驼背……”6年级小学生王宇还挺无奈。
专家认为,是否会唱流行歌曲和理解新语言,成了家长能否与他们沟通的一张通行证。生活中,很多家长听到孩子这样讲话,反应往往是“好好说话”、“从哪学来的怪话”,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和孩子们进入到共同的话语空间,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交流,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一些“新语言”虽时尚,但对于青少年也应该加强语言规范化训练,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正确地扬弃,这样才能真正地“与时俱进”。(彭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