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9月19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大渡桥畔英雄多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特邀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党史专家刘海撰写此稿,以纪念中国革命史上的这一壮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来到泸定的大渡河畔,铁索桥展现在我的面前。走在晃晃荡荡的铁索桥上,风从峡谷吹来,是来自大渡河上游白雪皑皑的夹金山。

    风儿吹乱了我的头发,风中传来金属般豪迈的声音,这是铁索晃晃荡荡铿锵的声响。

    我的思绪在岁月中穿梭,在那血与火铸成的铿锵声中升腾。

    啊,大渡河,啊,大渡河的铁索桥。遵义会议后,红军移师北上。毛泽东出其不意的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摆脱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5月下旬抵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

    安顺场是大渡河南岸的一个渡口,河宽100多米,水流湍急。蒋介石狂妄地叫嚣:“共军后有金沙江,前有大渡河,还有几十万大军追堵,插翅难飞,只有做‘达开第二’。”红军一部由安顺场强渡,由于水急河宽,不能架桥,找到四只渡船,只有一只是好的,于是红军主力决定由泸定桥夺桥而过。

    泸定桥是由四川进藏的咽喉之道。在康熙年间由一位卢姓工匠主持建造,桥长100多米,宽近2米,12根铁索组成,9根铁索上铺木板以做桥面,左右各两根铁索作为桥栏。人行于上摇摇晃晃,险要异常。在红军到达前,敌人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12根铁索横跨在大渡河的急流之上,并有敌军据守在对岸的桥头和城门工事中。

    进攻于下午四时开始,团政委杨成武把重机枪布置在我方桥头后的制高点上,掩护部队行动,由四团二连连长为首组成的22名红军突击队员,在滔滔河水之上,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后续的三连战士跟在突击队后面铺设木板,当突击队刚冲到对岸桥头,这时城门里突然烧起冲天大火,敌人企图用火把红军挡在桥上,战士们在浓浓烈火中冲向敌军阵地,终于冲到了对岸。

    泸定桥被我军占领了!突击队为全军顺利通过打通了道路,红军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历史记住了这一天,1935年5月29日。那些英雄战士果敢的表情和冲锋的身姿,已经定格在史册,成为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楷模。

    大渡河奔腾不息,涛声不绝。我临河而立,握住了那些冰冷的铁索,仰看两岸峭壁,俯视大渡河的惊涛,如同面对勇士的血性和肝胆。

    峡谷的风啊,仿佛在为我翻卷着一页页史书,让我看见1863年5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石达开部队入驻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一带的情景:暴雨、冰雹、大风不时发生,天气莫测,当时石达开兵败退到这里时,已经是穷途末路的四五千疲惫之师,而前后堵截的敌人正不断涌来。石达开曾幻想抢渡大渡河,带兵向雅州(今雅安)一带而去。

    前有天堑阻隔,后有强敌追杀,石达开全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保全剩下的两千多将士的生命,石达开大义凛然,携带宰辅及两岁的儿子到清营谈判,想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战友的生存。6月18日,这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和幼子被押解到成都,在成都英勇就义。而大渡河畔的两千多太平军将士仍全部被害,血洒大渡河畔。

    我到下游不远的安顺场渡口停下来久久凝望。太平天国的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曾经屡败湘军水师,攻破江南大营,叱咤风云,逞雄多年。这一代名将,却兵败大渡河,饮恨安顺场附近的紫打地。

    可毛泽东不是石达开,红军也不是太平军。不管前有重兵扼守,后有10万追兵,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如同大海中的游鱼,在生死攸关之时,仅用17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继而有22神兵飞夺泸定桥。重重的围堵一次次被粉碎,一条北上转移的胜利之路被打通,红军的大队人马终于摆脱敌人,向着雪山草地而去,踏破万重艰难,向着胜利的终点前进。

    100多米的铁索桥,是用生命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桥梁,它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那大渡河畔无数的英雄,仍活在我们心中,如那滚滚滔滔大渡河,长流不息,它将哺育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