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马季谈相声  
 



    2007年央视春晚正在紧张有序地筹备中,总导演金越最擅长把握的就是语言类节目语言类节目将成为猪年春晚的重中之重。为了选拔优秀的相声节目,最近金越专门登门向相声大师马季征求意见。

    马季直言,为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笑,什么样的试验探索都要支持,观众的喜爱才是试金石,“我对相声发展充满信心,相信早晚能找到再创辉煌的可行之路,可惜我老了,但不死心。”

    相声发展要定位准确

    关于相声近些年出现的不景气,马季认为和定位不准以及相声界的“三少”(新段子少、能为人传颂的精品少、新人少)现象有很大关系。“其实相声有很多观众,但你非要把它与交响乐、芭蕾舞等演出掺在一起,那不倒胃口才怪呢!我觉得过去把相声拔得太高了,是演出都要加上个段子,也不管与整台节目是否和谐,这样势必会让观众觉得不好看。现在北京有一个很好的趋势:把相声回归到剧场,这样一下子就找到定位了,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我想相声还会迎来第二个春天。”

    不应提倡相声小品化

    有人说相声不景气与晚会相声盛行有关,一般一段相声最少也要10至15分钟,而晚会相声却掐头去尾短而又短,观众什么也没闹明白节目已结束了,这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相声的摧残。马季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说:“观众对相声现状不满,而相声演员又在拼命发挥才智实现这种所谓的改革。实际上这是改革中的一种必然,舞台上现在出现的这种东西尽管观众不认可,但在我看来它只是一种试验。”

    马季还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声需要改革,需要吸纳一些新的东西,但是自身本质的东西不能改变。很多相声现在向小品靠拢,实际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曲艺门类,不应提倡相声小品化。

    歌颂型相声有误区

    相声以讽刺见长,而近些年相声却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歌颂,使其变得不是味了。而于上世纪60年代将歌颂用于相声的人恰恰又是马季。几十年来他一直提倡讽刺与歌颂两条腿走路,在他看来不是歌颂不能写,而是歌颂的难度更大一点。对于歌颂型相声造成眼下相声的误区,马季说:“问题不在于歌颂与讽刺,目前的关键是没有生活体验的瞎编、闭门造车,从而出不来精品。我们过去为创作一段相声可以在农村摸爬滚打7个月,现在有人去7天就行了。”

    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先生忙于传帮带推出年轻相声演员,可有人劝他:“干嘛不露露脸,要不大家都快把你忘了。”他满不在乎地调侃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干嘛老让大家惦记着。要那名干什么?谁不知你身上有几两肉?”

    □郝明安文/图(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