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国提前面对未富先老挑战  
 



    未来30年,中国将以每10年纯增1亿老年人口的速度加速老龄化进程,这对现行的养老体制和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12月12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老龄化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

    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导致的结果是,赡养比(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比例)快速下降。李本公介绍,在1990年的时候,我国赡养比是10∶1;2003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1;据预测,到2020年还要继续下降到2.5∶1。

    老龄化问题贯穿本世纪

    李本公表示,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4.37亿,之后将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到2100年总量仍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李本公转述联合国的预测报告说,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本世纪下半叶,中国将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但李本公认为,虽然到2051年达到峰值,但2030年开始中国将进入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李本公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形势,给我国的黄金机遇期只到2032年,这时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李本公解释说,2030年以后,人口总抚养比将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并最终超过50%,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黄金时期”将于2033年结束。

    今后20年是应对关键期

    李本公强调,2030年之前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机遇期,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就会后悔莫及”。

    “社会总抚养比”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之和与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一般来说,社会总抚养比低于50%,国家就进入了发展黄金期。我国社会总抚养比一直非常重,且以少儿抚养比为主。从1990年总抚养比降到50%以下,现在逐步下降,最低时降到38%多,然后逐步回升,到2033年又高于50%。

    李本公指出,当前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为老年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由于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

    建立老龄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虽然对老龄化问题有所察觉,但在具体的政策层面并没有充分的准备。”李绍光说,比如中国养老金构成中并没有考虑到养老护理的支出,而且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养老金一直偏低,虽然国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但与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差距逐年增大。

    为此,李本公表示,国家将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建设、老年文化教育、老年科研、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在福利彩票公益金中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老龄事业,同时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到老龄事业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老龄事业的投入机制。此外,还要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老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推进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郭少峰郭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