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城市压力大5000大学生争当“新知青”  
 



    浙江台州大中专毕业生日前兴起“非转农”热,专家称此折射出高房价、社保不足等“城市病”


    浙江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

    农村户口成了“香饽饽”

    一段时间以来,每天一大早,椒江区政府办证中心公安窗口前,都簇拥着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些来自台州农村的历届大中专毕业生,是来办理“非转农”手续的。今年24岁的崔国利顺利拿到了“非转农”准迁证,显得十分开心:“经过4个多月的等待,终于可以将户口迁回村里了。”

    历来被人们轻贱的农村户口如今竟成了“香饽饽”。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三个区已为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了“非转农”手续,其中不乏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城市生活压得我透不过气”

    2005年7月,崔国利从江西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到椒江,由于工作难找,在一家农产品检测中心干起了临时工,月工资1000元左右。

    “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崔国利给记者算了一下自己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一个月房租费300元,餐费300元至400元,衣服、鞋之类的开销不算进去,每个月工资已所剩无几。“工资低,解决温饱问题还差不多,想买房子留在城市简直是天方夜谭。”他说。

    崔

    国利说,当一个徒有虚名的“城里人”,不如当一个农民实惠。当农民至少能分到土地,土地如被政府征用,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金。即便土地没有被征用,起码可以种田、种菜,不用担心温饱。而且,有些经济条件好的村还为村民买了养老、医疗保险等。

    公安部门对“非转农”原则上控制

    争相“非转农”的大中专毕业生被一些人称作“新知青”。“新知青”返乡现象说明了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剪刀差”逐步缩小。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差别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了。当城市的高消费和缺乏保障让一些低收入阶层无法忍受时,农村的发展则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班茂盛副教授认为,大中专毕业生争当农民,既反映出目前农村的巨大吸引力,也折射出房价高企、社会保障不足等“城市病”。由于在城市呆不下去,一些原籍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无奈之下产生了“不如归去”的想法。

    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非转农”牵涉到农村利益的重新调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回乡大学生与原籍地农民间在承包土地方面的利益之争等。浙江省公安厅户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公安部门对“非转农”原则上是控制的,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定政策。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