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已50多岁了,一下查出了高血压。长吁短叹一阵,除了药品,再把养生保健之道寻觅,以利身体。但翻翻时下充斥于各报刊的“保健知识”,相互矛盾者不少,令人无所适从。我从这杂乱丛中找出一条“中庸”之路。以“中庸”养生治病,可能就是善莫大焉。
比如有一说“生命在于运动”,言之有理;却又有人称“生命在于静止”,听听也有依据。动乎静乎?我就来个动而不烈,静而不守,打球长跑免了,散步骑车徒手操跟上。又比如,一说“闲散生百病”,又一说“劳碌损害心脏”。前者我早有体验,退休了去干些乐意的事,保持心态的“适度紧张”,但绝不去过劳自寻枷锁。劳逸结合,有劳有逸,便觉充实。再比如,人难免喜怒哀乐,但大悲伤心,大喜同样可能有害,便恪守中庸之道的“得不足喜,失不足忧”的先贤训诲,调整心态永远保持冲淡平和,便可免心动过速、血压陡升之虞。
等而下之的再如那饮食。牛奶于我病有利,但又含高脂肪,便煮沸后去其油皮再喝如何?鸡蛋的卵磷脂可畅血流,而胆固醇甚高,每天只吃它一个,是否便恰到好处?即如那可软化血管的带皮,有的说不可久泡,营养泡掉了,有的又说必须久泡,方可除尽杂质。取乎其中,泡它个两三个小时再炖再烧又怎样……回过头再说那药物,人有病药不可不吃,但也不可滥服滥吃,结合体征,优选二三,长期坚持,便得功效。
“中庸”用以治病疗疾、养生保健,此“药方”疗效如何?自然还得以观后效。但十年来,自我感觉尚好,至少病情未见“恶化”迹象。“中庸”本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不偏不倚,是适当,是“度”,用于日常生活,未为不可。我相信,你对生命善意呵护,生命一定会给你健康的回报。
(袁永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