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16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现代人易患“资讯癖”  
 



    今天没有收到邮件?不舒服。一个短信都没有?感觉好奇怪。通讯工具五花八门的今天,隐私固然是人们渴望的目标,但是一旦陷入信息隔绝的地步,还是有很多人会感到不自在,如果有一天没有人来“打扰”自己,情况严重的人还会产生烦躁和坐立不安的症状。这种现象的原因,被专家们命名为“资讯癖”,即“信息焦虑综合征”。

    笔者就此采访了四川某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向程,他告诉笔者,“资讯癖”的深层次原因是人强烈的情感诉求与弱势的交往能力所发生的剧烈矛盾。

    英国科学家发现“资讯癖”

    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频繁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或处理文本信息会使原本聪明的人变笨。在智商测试上,过于忙碌处理各种信息的人得分比吸毒的人还要低。脑科医生给出的意见是这样频繁地处理信息,会让脑部的运作受到影响,从而直接降低了工作效率。

    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是,“资讯癖”人群对于信息处理的先后顺序通常来说都是随机的,他们很少会有条不紊地按照重要的程度来处理问题,因为信息转换得实在是太快了,他们切换工作界面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

    两大原因催生“资讯癖”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信息的高度需求,工作压力只是一方面原因,很多工作清闲的人“资讯癖”症状同样十分明显。这是为什么呢?“资讯癖”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原因一:资讯给缺少安全感的人提供了交往的空间和可能

    大量的资讯流让人始终处在紧张和繁忙的状态,营造了一种群体氛围,让人不再感到孤独。习惯于处于资讯中心的人,往往是交往倾向很强的类型,他们喜欢始终把自己放在与人不停打交道的状态中,这其实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示。因为在他们看来,安全感不是来自于内心,而是来自于周围人的认可,他们通过与人交流来重建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一旦受到忽视,或者暂时没有讯息传达过来,他们就会觉得难受和不自在,一定要设法去联络他人,重获他人的肯定,感到自己被需要。

    原因二:获得资讯时半虚拟的性质让人更倾向于这种交流方式

    邮件和短信都是人们在半虚拟状态下的交流方式,获得信息时受众不需要立刻反应,这与现实交往中必须迅速做出相应对策有很大差别。因此现实交往能力相对较差的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这些方式,因为他们可以避免接收身体语言与表情语言,这样现实交往中的很多问题就不会出现。而现实层面中的道德和既定规则也不能过多约束半虚拟状态下的人们,人们可以在措辞和应答速度上任意选择,这也就构成了人们可以同时处理大量讯息的客观条件。

    两类人最易罹患“资讯癖”

    一日千里的通讯技术进步是“资讯癖”产生的温床,但不是说人们享受技术就一定会产生这种问题,这与人的个性也是紧密相关。“资讯癖”高发人群也是具有某些共同点的,主要分成客观环境和主观心态两方面。以下人群就非常容易感染上“资讯癖”而不可自拔:

    类型一:不是极端忙碌,就是极端清闲,生活处于极端状态的人们

    极端清闲的人群中包括全职太太和工作强度低的白领,他们平时空余时间较多,允许他们流连网络和寄情短信,而现实中的朋友又多处在忙碌状态,没有时间跟他们做太多交流,因此不用现实接触的虚拟交往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爱,既可以不用浪费其他人时间,又可以获得自我满足,因此在资讯中乐此不疲成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极端忙碌的人群中则多数为工作所迫,必须保证资讯及时更新,因此工作带来的惯性会直接导致他们离不开大量信息流。

    类型二:情感诉求强烈,但是交往能力相对低下的人们

    除了客观环境引发的问题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个人的心理状态。向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对母女曾经前来求助,女儿对母亲过于热衷网络交流而感到不满,特别让她感到难受的是,母亲在QQ聊天时最喜欢跟其他人以“老婆”、“老公”相称,这让已经成年的女儿十分困惑,因为她的母亲在现实中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口气。

    在现实中交往质量较差,人际关系相对保守的人群,在虚拟环境下就会显得相对活跃,这是一对矛盾。向程解释说,实际上这类人的情感诉求非常强烈,他们比其他人更喜欢与人交往和交流,但是现实中交往能力的缺乏,又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感到痛苦和尴尬,陷入了困境中,为了摆脱这种矛盾感,他们只能寻找一种“替代性满足”,这就是短信和邮件等等交流方式,避免受到现实的困扰。

    这类交往倾向很强,而实际操作能力不够的人群最容易患上“资讯癖”,他们比其他人更显得神经质和敏感。与人们交往本来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在他们看来,现实中与一群陌生人说话并建立良好关系是相当困难的。

    向程认为,人们在制造大量电子垃圾信息时,其实也传达了一个概念:我们的社会还处在青春前期,人们对于大量新奇的事物,尚不能够采取足够客观理智的方法来对待。人们面对过量的信息流感到一种孩子式的好奇和惶惑,不停地转发邮件和短信都是相当幼稚的做法,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