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研究生的认同度正在降低
如同一根持续了近十年的“大阳线”,突然折了腰。2007年全国考研报名仅有128.2万人,同比只增长了0.5%。而在过去数年里,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考研人数增长明显放缓,考研热正在降温。
一年又一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于近日落下帷幕。今年四川省有46065名考生报名参考,比去年减少了1163人,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减少。如同牛了三四年的股市,突然遭遇熊市,考研热的降温说明了什么?记者近日在成都走访了大量市民、企业界人士、大学生及大学教授,发现“研究生”这个曾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市民:
不再是高学历代表
记者近日就研究生在市民心中的地位,随机采访了街头市民。“你没听说哇,现在研究生与白菜同价!”在城南冻青树菜市买菜的范先生摇摇头,“我不觉得研究生有啥子了不起的,绝对不是嫉妒心理,我身边有好多读了研的人,也不咋的!”采访中,与范先生持有一样态度的人还有很多。
接受记者采访的近百名市民普遍表示,随着社会上的研究生越来越多,认同度也大打折扣,如果说在十年前研究生的认同度为100%,那到如今可能只有40%左右。
企业:
跟本科生区别不大
“前几天,我们这里才走了一个研究生。”东风大桥某单位一办公室主任轻描淡写地说,前几年,单位特别引进了几名研究生,主要是来做科研。后来每年都要招聘两到三名研究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他们的能力并不见得很优秀。“在我们单位,研究生的待遇比本科生高,但如果研究生在做事中没有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我们宁可要一个本科生。”该主任坦言。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企业都期望员工文凭越高越好,但在现实工作中,录取和考核一个员工的优劣,主要还是看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增多,研究生与其他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员工的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
学生:
能先工作就不读研
四川大学财税系2003级的小杜,今年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了该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小杜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决定放弃读研,先工作。小杜说,读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找工作,但是现在有工作让自己做,读书可以向后推几年。小杜说,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用人单位也很重经验,所以她决定早点工作积攒经验。另外,读研一年8000元的费用也是让她放弃读研的原因之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小杜这样的情况还不少。西南石油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小谢也是因为想先工作,保研后主动放弃了读研资格。 (华文)
考研热降温
学历泡沫化破裂的前兆
有关专家表示,考研热的“退烧”,从深层次上说,是市场之手对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馈和评价结果。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周叶中认为,考研热的“退烧”是我国学历“泡沫化”破裂,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归集约化、精英化的一个预兆。
“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江老师说,我国的硕士生培养模式,正在从单纯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的效益型增长。
近几年来,中专变大专(高职)、大专变本科、本科纷纷建设研究性大学,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生人数一路扩招,学校规模一个比一个大,但教育质量却没有得到保证。造成了阶段性的、假象性的高学历人才过剩,泡沫达到极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甚至出现了零薪水就业现象。
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扩招之后,一些高校开始主动放慢扩招步伐,甚至开始缩小招生规模。据了解,武汉大学从去年开始就已减少计划招生人数,从5200人减少到4700人左右,缩减比例将近10%;北京大学2007年计划招生3047人,比去年减少292人。而像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这些往年的招生大户,也都纷纷减少或者维持招生的人数,不再扩招。
(据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