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27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一位日本女兵的中国情  
 



    “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成了一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她的故事离奇曲折,催人泪下———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07年春节前夕,家住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的日本老兵伊藤郁子,通过电话向远在大洋彼岸的日本家人捎去问候。她说:“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伊藤郁子,今年82岁,系江苏省如皋市政协委员,享受县处级干部待遇的离休干部。她已在该市如城镇这座古老的小镇生活了53个春秋。熟悉她的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她为伊藤。伊藤,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传奇式人物,近日接受了笔者的独家采访。面前的她,身高约1.6米,穿着朴素大方,说话轻声细语。她虽已八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汉语说得流利自如,细细分辨一言一行仍能透出点日本女人的味道来。

    20岁的日本女兵

    1925年10月21日,伊藤出生于日本北海道附近岩手县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伊藤管治系岩手县农林局专员,母亲伊藤为江是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兄妹四人中,伊藤排行老三,她从小喜欢游泳,练得一身好水性。

    1945年春,毕业于日本盛冈市“红十字”会护士学校的伊藤,正值20岁花季年龄。正当她满怀信心地要为人类健康和平而奋斗时,她和其他79名护士被自己国家发动的侵华战争派往中国东北战场,伊藤被分配在日军驻中国东北第一陆军野战医院当护士。自从踏上这片被太阳旗蹂躏的土地,她的心总是沉甸甸的,深感远离家人的痛苦和初上战场的恐惧。

    1945年8月上旬,苏联红军向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伊藤所在医院乱成一团。一天医院接到上级命令: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退。伊藤跟着院长及其他2000多名伤员和医务人员拼命逃跑,殊不知却被前面波涛滚滚的牡丹江挡住了去路。在一片慌乱之中,院长挥舞着东洋刀下令给30多名重伤员血管里注射酒精和空气,给走不动的家属及小孩服下毒丸,然后又惨无人道地胁迫1500多名轻伤员和医务人员跳江自杀。

    “跳江!”随着院长最后一道命令,有人身系石块,有人抽刀自刎,顷刻间,血染江面,尸体横陈,波涛汹涌的牡丹江吞噬了一个又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伊藤死死抱住一块捆着行李的木头,紧闭着双眼,纵身跳进了滚滚激流。她自我默念着:我才20岁,我不能死!她凭着一身好水性与风浪搏斗了3个小时才死里逃生游到岸边。她奋力爬上岸,见日军已无踪影,便剃光了头发女扮男装,混进了逃难的人群,后被一支中国抗日军队救护队收留,她投入了抢救伤员的行列……

    我要参加解放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结束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此时摆在伊藤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返回日本,一是留在中国。身处异国他乡的伊藤何尝不思念生她养她的父母?何尝不怀念樱花盛开的日本国土?然而当她眼前浮现日军挥举着血淋淋的东洋刀大批屠杀中国百姓的凄惨场面时,她很内疚,觉得日本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这笔血债是子子孙孙也还不尽的;她再想起中国军人收留她的场景:每天为她送水送饭送棉衣,常帮她梳头理发洗衣服……她毅然决定留在中国,并写出书面申请参加了解放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牡丹江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

    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伊藤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很快成为战地医院骨干。

    在牡丹江野战医院期间,伊藤这位瘦弱的日本女子用自己殷红的“O”型血液挽救了107名中国军人的生命,用一腔热血构筑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解放战争后期,我军高级将领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周保中去医院看望伤员时专门接见了伊藤,称伊藤是“日本的女中豪杰,好样的!”

    嫁给一个中国兵

    1950年初,25岁的伊藤调至解放军山西康复医院工作,她幸运地遇上了一位前来疗养的中国军人宗序定。宗序定比伊藤小1岁,祖籍江苏如皋丁堰镇人,当时系公安部中央纵队第一师第三团的一名军官。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结婚前,伊藤曾考验宗序定:“我是一个日本兵,你怕不怕?”

    “日本兵有什么可怕的!”宗序定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就不怕我跑回日本?”伊藤又问。

    “你是不会跑的,要跑早就跑了!”宗序定对未婚妻充满了信任。1951年春,伊藤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同年与宗序定喜结良缘,次年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小家庭其乐融融,笑声不断,夫妻俩相亲相爱,相互学习,人们称他们是“天生一对”。

    1954年,宗序定带着伊藤和女儿转业到故乡江苏如皋县城,宗序定被分配在县商业局当业务股长,伊藤被分配在县人民医院外科当了一名护士。从此伊藤在这座千年古城扎下了根。那时医院条件差,环境艰苦,手术室既没有电又没有自来水,手术时人手又不足。伊藤埋头苦干挑大梁,每天起早带晚挑水、扫地、煮针筒、打麻醉,常常上了早班连中班,上了中班又接夜班,一门心思扑在护理岗位上。“学习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当时日记中一句话道出了她的精神动力。

    伊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全院上下的一致好评,院领导号召全院同志“远学白求恩,近学伊藤郁子!”。

    在家里,伊藤是位贤妻良母,她帮助曾动过4次手术的丈夫战胜病魔,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1994年丈夫去世时,亲朋好友都说:“宗老爹能活到今天,多亏了伊藤!”

    探亲惊动日本国

    1972年9月,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这一年11月,伊藤办好了回国探亲手续,省、市、县有关领导及如皋县人民医院近百名医务人员为她饯行。欢送会上有鲜花水果,但没有欢声笑语,有的同事暗暗流泪,担心她这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能定居就定居,不要考虑我和孩子”宗序定含泪将妻子送到码头恳切地对她说。

    “老宗啊,我们生活了这么多年,难道还要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吗?我会回来的!”伊藤紧握丈夫的手,一股暖流传遍了全身。

    一艘索马里客货两用船从上海驶向日本横滨港。27年了,这可是伊藤第一次回国,第一次与日本亲人重逢……

    船刚靠码头,伊藤的心快要蹦出胸口。“欢迎中国归来的伊藤郁子!”早就等候在此的日本岩手县、高田市、盛冈市政府官员及伊藤的亲属、学生时代的同窗好友150多人挥舞着大幅标语,送来鲜花彩带,把伊藤围得水泄不通。骨肉兄妹抱着一团,滚滚热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洒在甲板上,大哥凝视着她说:“求你了,见到妈别哭,妈为你快想出病来了!”“不哭,我不哭!”可伊藤的泪水还是止不住串串流下。84岁高龄的母亲见到女儿更是哭得死去活来:“家里条件比中国好,这下回来就好了!”在东京,日本红十字总会及各级官员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家乡岩手县,夹道欢迎的人群排着长龙,捧着鲜花和美酒一直站到她家门前……

    伊藤回国探亲惊动了日本国,日本东京的几家报纸均头条报道了伊藤回国探亲的消息。作为中日建交后首批回国探亲人员,再加上伊藤有过当日本兵的特殊经历,她的回乡之行引起了日本外相大平正芳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在东京,大平正芳热情接见了伊藤,他握着伊藤的手兴奋地说:“你辛苦了,作出了很多的牺牲!你如果愿意回日本定居,我代表日本政府衷心欢迎你!”伊藤微笑着始终不肯表态。

    “妈,我爱你,我爱日本,但我不会离开中国,那里有我的丈夫和女儿,有我的事业,我不能再制造第二次骨肉分离!”1973年春节前夕,伊藤含泪辞别亲人,于除夕之夜回到了她日夜眷恋的土地———中国,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中日建交以后,伊藤5次回日本探亲,每次都提前回来,她说:“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再献余热作贡献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1987年4月,伊藤结束了42年的护士工作光荣离休了。

    离休后的伊藤是个闲不住的人,她在如皋这块热土上奔波着、忙碌着。她自办日语夜校,免费为日语爱好者讲课,学生遍及如城附近的10多个乡镇;侨胞回乡探亲,她热情协助接待,乐当“导游”,介绍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商来了,她主动当翻译,介绍如皋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在如皋已建立的10多家日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中倾注了她大量心血。在街道居委会伊藤有“义务收发员”、“义务保育员”、“义务保健员”美称,双职工家庭孩子无人照顾,她去当“保姆”;邻里大人小孩生病,她帮助请医拿药,并主动担任护理……伊藤已深深爱上了苏北这小镇的一草一木和这里朴实善良的人民。

    伊藤爱看《地道战》、《地雷战》、《平原

    游击队》等中国战争题材影片,当她在影片中看到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暴行时常常低下头,有时还反省自己: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有一年伊藤看影片《南京大屠杀》时,竟控制不住感情掩面而泣,一会儿用日语骂一句“军国主义”,一会儿用汉语骂一句:“畜牲,这哪能算人!”。

    1998年冬,日本“红十字”会寄来慰抚金及一张表格,通知她携带子女回日本定居,日本政府分给住房,安排专人照应她的晚年生活。伊藤将表格退回,并附言: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1999年新春佳节,伊藤的老母已是110岁高龄,她已遗忘了许多事情,可她依然惦念着远在中国的女儿,伊藤通过越洋电话声泪俱下:“妈妈呀妈妈,若能学会分身术,我真想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留在中国,一半陪着您。”

    2001年上半年,当伊藤从新闻媒体中得知日本政府美化战争,歪曲事实,蓄意修改历史教课书时,她以“二战”时参与者和目击者的身份多次致信日本政府要尊重历史,承认历史,真心诚意地向中国人民道歉。

    眼下,伊藤和女儿、女婿、曾外孙生活在一起,四代同堂,其乐融融。晚辈们对她百般孝顺,使她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伊藤打算有生之年常带晚辈回日本探亲,一来看望亲朋好友,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二来让下一代在新世纪彼此相识,子子孙孙友好下去。

    图一:1945年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伊藤。

    图二: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右一)在东京亲切接见回国探亲的伊藤左一

    图三:2006年清明节,担任校外辅导员的伊藤向一千多名师生痛斥二战时她亲眼

    所见日军在中国东北所犯的滔天大罪。

    (图片1-2由伊藤提供,图片3由鞠九江摄)

    □本报专稿 □鞠九江(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