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21日 星期一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一个美国老奶奶的中国心  
 


    ▲牧琳爱近照牧琳爱与“感动山东2006十大人物”获奖者一起交流


    今年90岁的牧琳爱,在她耄耋之年,卖掉了在美国的山林、别墅、花园和汽车,赴中国山东农村,立志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帮助那些贫困人群。为此,她捐资助学、修路植树、利用自己的特长经常组织爱心义诊。她还兼任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一职,劝说她的外国朋友,为医院赞助昂贵的医疗设备。此外她个人出资,为百余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治疗白内障……聊城的父老乡亲动情地说:牧琳爱老奶奶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亲人。

    一、牧琳爱的中国情结

    1902年,美国年轻的传教士牧鸿恩夫妇,来到中国秦皇岛传教,并在这里生育了三个儿女。1917年8月11日,第四个女儿诞生了,她就是牧琳爱。不久,牧鸿恩一家搬到山东,在聊城修建教堂,成立教会。牧琳爱和她的哥哥姐姐,便在聊城度过了他们难忘的童年。

    当时的中国,正值的军阀混战时期,战乱、贫穷、瘟疫、苦难,给牧琳爱幼小的心灵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却未能夺走她童年的欢乐。她有一大群很要好的小伙伴,每次小伙伴来教堂找她玩时,每人都扛着一捆柴禾。牧琳爱大惑不解:“你们这是干吗呀?”“我们这儿有个习惯,走亲戚是不能空着手去的,一定要带上点礼物。我们太穷没啥礼物,就捎点柴禾给你家烧饭用吧!”“这么说,我可就是你们的亲戚了,但是……我是个美国人啊,我们能做亲戚吗?”“美国人又怎么了?住在我们这,大家喝的都是同一条河里的水,就是亲戚!”天寒地冻,牧琳爱却感到浑身热乎乎的,她高兴地和小伙伴们抱成一群滚在雪地上。

    1930年,牧鸿恩举家返美。在轮船上,牧鸿恩又深情告诉孩子:“中国人善良、勤劳、可爱,但他们现在太苦了,希望你们将来能再回到这里,给他们以帮助!”正为离别小伙伴而伤心不已的小牧琳爱应声答道:“爸爸,将来我一定要回中国。并要挣好多好多的钱,给他们大大的帮助。”

    二、魂牵梦绕黄土地

    牧鸿恩一家回美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路易斯城,生活条件自然要比在中国时好多了。但生活越好,牧琳爱就越怀念苦难中的中国,和她苦难中的小伙伴。

    1938年圣路易斯大学毕业后,牧琳爱到了田纳西州的Vanderbild大学攻读护理硕士学位,认识了年轻英俊的埃德温。两人一见钟情,热恋至1941年,牧琳爱即将完成学业,埃德温正式向她求婚,牧琳爱提出惟一的条件就是两人结婚后一定要去中国定居。

    新中国成立,牧琳爱为苦难的中国人民得到翻身解放而欢欣鼓舞,为自己的儿时伙伴深深祝福。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日新月异变化令牧琳爱兴奋不已。1992年75岁的牧琳爱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激情给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政府写了一封信,委托当地政府帮助寻找她儿时的中国伙伴。不久她和丈夫终于踏上了中国的这块红土地,在山东聊城见到了儿时伙伴周仁杰的几个子女。已逝的周仁杰当年渴望读书而不可得,如今他的儿孙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聊城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欣欣向荣的中国大地真成了《圣经》里所描述的“那地淌奶和蜜”了!聊城之行,更坚定了她一定要来中国定居的决心。

    三、耋耋老奶奶圆了中国梦

    1998年8月24日,牧琳爱的丈夫埃德温逝世了,三女一子早已独立成家。牧琳爱不顾子女们的反对,迅速行动起来,卖掉自己的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来到中国。时隔70多年,这位美国老奶奶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牧琳爱要求中国政府将她安排到最贫困的农村去,她要为改变那里的面貌竭尽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我国政府热忱地欢迎她,根据她的意愿,将其安排到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落户。为了不让已年高八旬的牧琳爱受苦累,刘庙村党支部和村民们把村中位置和建筑质量最好的一座院落腾了出来,为她配置了冰箱、彩电、电话、电脑、沙发、床等电器家具,还为她聘请了一名女翻译王玉清。

    1999年11月15日,牧琳爱来到了新家,看到这完备的一切,当即就对欢迎她的人说:“我是来这里扎根的,不是来做客的,如果我的到来给你们增加麻烦,我会愧疚和不安的。”她坚持把为她提供的所有用具的钱全部付清,并按月支付翻译工资和水、电、通讯等费用。

    漫步在刘庙村的土地上,牧琳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踩在丰收过后的田野里,她有种特别的满足和轻盈。收割后庄稼的茬子还在,翻译王玉清生怕她摔倒要去扶她,她却自个儿走得唰唰地响。看着农家袅袅炊烟在老树后面逶迤飘散,空气里弥漫着饭菜的热香,她深深感到一份亲切的畅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了垂暮之感,倒觉得自己还,正值盛年。这位多才多艺的老奶奶,不由得拿起了画笔,调合油彩,在居家的院墙上作起了油画,让自己内心的花朵,让大自然的美丽全部盛开在墙壁上。如今人们到她家做客,看到院墙上一幅幅生气蓬勃的佳作,与其相信是出自一位耄耋老人之手,毋宁相信是出自一颗青春的心!

    院内窗子的旁边是牧琳爱亲自设计的假山,最让她自豪的还远不止于此。当你正沉醉在那壁画的意境时,老人还会像个顽皮的孩子,偷偷的走进前面的一个小屋里按动按钮,就有一道瀑布从假山上奔流而下。在这个村子里,牧琳爱是个“奶奶级”的发明家。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画在人前,人在画中,生活在美国几十年的牧琳爱,她的胸怀,她的生活,竟完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致!

    初来乍到,对于这位有钱的洋老太太,起初村民们难免有点感到陌生,心想:不要多久她就会被这里的艰苦条件逼回美国去的,但曾几何时?这种陌生、这种想法很快就被老太太的行动感动得烟消云散。

    村民们看见,年过80的牧琳爱每天在自己的院子里,锄地、种菜、浇水、养花,忙得满头大汗。她看到村里有个废弃的园子,便把园子弄成个大花园,还亲自骑着三轮车拉来木料,操起电锯电钻忙活。原来,牧琳爱要在花园里盖个花房,培育她从美国引进的一些洋花草和树苗,帮助乡民发展经济,走上致富之路!村里决定成立大型的梨枣基地,她为此捐赠了41000元人民币……

    很快,牧琳爱就赢得了刘庙村及十里八村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大家只要来到刘庙村,都乐意到这位和蔼可亲的美国老太太家串门。每逢节假日,村民们也自发以不同的方式来看望和问候老人。如果有人要到刘庙村寻访牧琳爱,问村民:“村里那位外国老太太住在哪儿?”大家都会不高兴地答道:“咱村没有外国人!”但是你说出牧琳爱的名字,村民们待你就亲热了:“找我们的老奶奶?我马上领您去。”

    牧琳爱很喜欢村子里的孩子,孩子们也喜欢找她玩耍,家里常常聚满了孩子,客厅的地上摆满了玩具,院里的屋顶上落满了打飞上去的羽毛球,不长时间就得请人爬上去捡下一堆。每逢西方的圣诞节,老奶奶都会蹬着三轮车,挨门挨户地给村里的孩子送糖果和礼物,给教师发一些补助。而每年春节,她都会像普通中国居民一样贴对联,还会包一些水饺分给大家吃,并与大家一起吃年糕、放鞭炮。村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叫她“老奶奶”;上了年纪的人尊称她为“老姐姐”;而与她同龄者则叫她做“老妹子”……

    四、做善事让人生更有意义

    “我不想过奢华的生活,我要用我有限的积蓄和剩余的精力,为中国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做善事能让人生更有意义。”这是牧琳爱老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

    来中国之前,牧琳爱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在中国建一所希望小学。到了刘庙村,她看到这里已有一所育才小学,孩子们能上学了,但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于是,她便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协会捐资25万元人民币,为刘庙村育才小学购买电脑、球队服装、修建教师办公室等等,后来又捐款3万美元建起了微机室,还捐款两万元人

    民币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安乐镇一些学校购置玩具和教学器材。每年过节,牧林爱都为教师们提供一些生活补助和新年礼物。此外,牧琳爱还利用自己世界和平书画展名誉主任委员的身份,为中国孩子谋了不少福利。为了感谢牧琳爱,刘庙村育才小学更名为“中美友谊小学”,并特聘她为名誉校长,她还兼任学校的英语教师,并定期为镇上的英语教师上辅导课,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几年来,牧琳爱每年都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每当接过大红证书时,她的脸上都会绽放出满足的笑容:“能在中国得奖,我感到很自豪。”

    作为医学博士的牧琳爱,来到聊城后,就被有上百余名老红军、老战士疗养、作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之一的聊城市国际和平医院聘请为名誉院长,她为医院的发展壮大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牧琳爱还常常亲自去住院部查房,询问病人情况,指导医生诊疗。2006年8月10日上午,第二天就是她的生日了,当地政府和医院都在准备为她祝寿。可她却照常穿上白大衣,到医院妇产科查房。见到一对年轻夫妇和他们初生的婴儿,她十分欣喜地抱起小孩:“多可爱的小天使!按照中国风俗,我明天要过九十岁的虚日了,能在今天见到中国新生婴儿,我真高兴!”接着她又操着清晰的汉语,对产妇的丈夫,驻聊某部队李士官边教边说:“您会抱孩子吗?要这样、这样……”

    2001年,牧琳爱出资为刘庙村100多位近视村民配了眼镜。还先后出资为百名患有白内障的老人进行手术。2003年非典期间,牧林爱通过慈善机构捐资。2005年印度西亚发生大地震,她通过聊城市慈善机构捐助了一部份资金。2006年5月牧琳爱被评为“山东慈善大使”;2006年6月她被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06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大会”并被授予“中华慈善大使”称号。2007年1月她被当选为“感动山东2006十大人物”之一。

    牧琳爱和丈夫埃德温都立有遗嘱,把自己的遗体贡献给医疗机构。丈夫把遗体捐给了美国,她要把遗体捐给中国,彻底圆自己的“中国梦”。

    有人问她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牧琳爱回答说:“因为我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