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5月8日,是“五一”大假后上班的第一天。这天一大早,成都市人口计生委收到了家住本市锦江区沙河街办塔子山社区居民付光华、杨琳夫妇送来的一面锦旗,锦旗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十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付光华、杨琳均出生于1963年,系再婚夫妻。杨琳出生于成都市金牛区农村,第一次婚姻随夫将户口迁到双流永安镇,与前夫生育一对双胞胎女孩,在孩子一岁零两个月时,其中一个溺水而亡。后因感情不合,杨琳提出离婚。1993年,抛弃家庭所有财产、带着孩子的杨琳从永安来到成都娘家,认识了家住锦江区书院街道的付光华,二人没有办理结婚证便住在一起。付光华为初婚,身带残疾,靠当保安为生,收入微薄,杨琳在成都没有找到工作,只能以拾废品度日,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二人同居不久,杨琳怀上了孩子,后来回双流办理结婚证,因非婚怀孕,按政策规定必须接受处罚,手头拮据的他们只好悻悻而返。1999年,夫妻俩生育一男孩,但由于没有结婚证和二孩生育手续,孩子一直无法上户。孩子越来越大,上学、低保等问题无法解决,户口问题成为夫妻无法解决的心病。丈夫付光华为此脾气变得暴躁,经常无端打骂孩子,夫妻经常产生矛盾,杨琳又萌发了送掉孩子、远走他乡的念头。2003年,一家人随付光华的父母搬家来到沙河街办塔子山社区居住,一个好邻居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在与付光华一家同住一个单元的三楼,住着一个叫王慧蓉的人,她是锦江区督院街道计生专干,从事人口计生工作10余年,忠于职守、乐善好施是领导和同事对她的客观评价。去年年初的一天,王慧蓉在与邻居闲谈时了解到:四楼一家的孩子因属非婚生育上不了户口,父亲常把一些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弄得孩子经常哭哭啼啼。职业的敏感驱使王慧蓉来到这户人家,她才知道孩子父母亲的名字,孩子7岁了没有上户口,在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婚育和家庭生活情况后,王慧蓉表示深深同情,她对杨琳说:“妹子,我在从事人口计生工作,了解具体政策,你们的生育行为是符合政策规定的,但你们没有办理一些手续,按规定又是违法的,孩子上户肯定要接受一定的处罚,由于你们困难,我愿意提供帮助。”杨琳听后如释重负,但生性多疑的丈夫却对妻子说:“一个不认识的人要帮助我们,没有那么简单,肯定是另有目的吧!”当王慧蓉从心直口快的杨琳口中知道付的心理后,没有因为别人的误解而气馁,她接连在一周多的时间里天天晚上来到付家,每次去都带上一些旧衣服、鞋子及蹄花汤、水果等食品。体贴入微的话语、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了付光华的信任,他激动地说:“谢谢你,王姐,一定要帮帮我们呀!”
为了节约开支,王慧蓉为付、杨夫妇复印了办理户口所需要的身份证、结婚证、孩子出生医学证明等证件。王慧蓉耐心向他们指明了户口办理路径。夫妇俩补办了结婚证;在接受违法生育处罚时,王慧蓉不但通过成都市人口计生委与双流计生局协调,按《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最低限缴纳社会抚养费予以处理,还使他们获得帮助现金200元;在办理户口时,王慧蓉帮着向户籍民警反映了他们的困难,从而免去了400元的公证费。
付光华、杨琳的心病终于解除了,可王慧蓉觉得她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她要帮助孩子申请低保补助,她要引导夫妻教育好孩子,她还想为杨琳介绍一个临时工作。平时,她总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次回家,她都会提上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她收集的矿泉水瓶子、废纸壳、旧报纸……做这些事,都是为了帮助别人。
无私的帮助换来了真诚的感动。付光华、杨琳夫妇每天收入仅10多元,但他们拿出70元钱,在制作人员的帮助下制作了一面写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锦旗
,对王姐的帮助表示真诚的谢意。而一向谦逊的王慧蓉坚决拒绝接受,她说:“我只是千万计生干部中的一员,做的都是一些小事,帮助别人是我们计生干部的一种基本素质。是市人口计生委帮助协调解决了大问题,要感谢就谢他们吧。” (王波曾德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