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04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摇晃包裹睡软床都是育婴误区(中)  
 


    包裹出来的髋关节脱位

    29岁的玉芳曾看见不少的家长,用包单把孩子的手脚包裹捆扎着。于是,她将女儿凤玲呈曲屈状的两臂、两腿强迫顺直,用包单包裹着,再用带子捆扎成好似一个蜡烛状的包。

    凤玲被包裹捆扎成像个“蜡烛包”。可此后不久,玉芳却忧心忡忡。凤玲长到5个多月大时,右大腿内侧皮肤出现感染发炎,她忙为凤玲涂上紫药水。近9个月大的凤玲在地上爬行时,丈夫志兴发现她左下肢好像用不上劲。玉芳却满不在乎地说:“孩子这么小,能用劲,不是会跑路啦!”为此,志兴也未留心观察。

    3个月后,凤玲因发烧、咳嗽、啼哭不止,上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小儿肺炎,还被查出有髋关节脱位。

    “孩子还不会走路,也未摔过跤,髋关节怎么会脱位呢?”玉芳、志兴不解地问。

    听了医生的讲解,他们四目相对,在哺育孩子上的茫然和偏听偏信,给孩子造成了如此后患,夫妇俩一脸的愧疚。

    医生点评:

    正常新生儿的四肢处于外展屈曲状态,上肢呈“W”型这正是出生前的自由状态。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屈肌力量占优势,四肢呈屈曲状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待其逐渐发育成熟后,自然会伸直双上肢、双腿。如果人为地包裹捆扎婴儿,等于给他们戴上了镣铐。至于“0”字形腿,主要是孩子缺钙患上佝偻病的表现,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与婴儿的自由活动无关,并非未包裹捆扎的结果。

    其实,包裹捆扎孩子,不单单是为了保暖。同时,还要考虑到保持孩子的自然体位保证其活动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而“蜡烛包”式的包裹捆扎方法,极大地妨碍了孩子正常的活动和体位,既限制了孩子的伸髋、伸膝运动,使其四肢的肌肉及神经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又限制了孩子肺部尤其是胸廓的运动,不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容易遭致病菌的侵袭而患病。同时,包裹捆扎后手指不能触摸周围的物体,孩子触觉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由于包裹捆扎过紧,不易透气,还容易造成脐部、皮肤感染而发生脐炎、痱子、尿布疹、湿疹等。包裹捆扎还可诱发髋关节脱位,使孩子长大后出现步态异常。

    小贴示:

    提倡的包裹孩子的方式是,在保暖的前提下,让孩子的四肢能够充分地活动。为此,一般主张给孩子穿上小衣服,也可用睡袋来代替包裹。睡袋不仅保暖、宽松、舒适,而且能让孩子的四肢自由地活动,有利于健康发育成长。 (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