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04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爸爸妈妈我们想放松  
 


    ———学生“减负”家长是关键

    “我又不是超人,我没有那么大的超能力把每件事情都做好。”“为什么周末要把我关在家里,感觉好像坐牢一样”……都市少年的QQ糖开通后,很多同学通过QQ表达了内心的不满。当“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时,是什么让这些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拥有了数不胜数的烦恼?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以下的三大症状让“减负”遇到了瓶颈。

    症状一

    学校减负家庭加负

    为了减轻中国广大中小学生的负担,教育部很早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减负”的各项措施,成都市的各小学已经陆续开始将星期五下午列为拓展素质教育的时间。这个半天,小学生们是否真正地减少了负担,去无忧无虑地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了呢?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发现虽然学校为他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不少的孩子还是在教室里继续完成他们的作业。

    “今天下午要赶作业,晚上要学大提琴,明天要学奥数,今天不做完,哪里有时间嘛。”李想(化名)是成都市某小学的5年级学生,记者见到他的时候,很多孩子正在操场上踢球跑步,而他则坐在一个教室的最后一排皱着眉头演算数学题。“哎呀,我早就麻木了,反正学完这样要学那样,老有学不完的东西!”当被问及学习的感受时,他少年老成地感叹道,然后继续低头做题。

    记者周末来到某培训学校,在校门口站了20多分钟,观察到很多家长等着接孩子,把校门外面堵得水泄不通。一名王姓家长告诉记者:“我们也没得法呀,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多让娃儿学点才艺,以后考试加分这些都方便,现在哪个学生不开小灶嘛,看到别个都请了家教,我们不请心头咋个踏实。”

    “搞快点,不然上课要迟到了!”“你今天去跟钢琴老师说再好好把指法重新教你一次……”在一片叮嘱声中,很多孩子出了校门,然后跟着他们的爸爸妈妈开始赶往下一个学习的地方。

    症状二课业减负心理加负

    学生们的课业在不断地减轻,但是他们的心理负担却在不断地加重。升学、考试、名词……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依然是悬在他们头顶的尚方宝剑,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竞争已经扩大到各个领域,他们所背负的沉重,就比起以前的学生更多一些。

    在QQ糖的聊天中,大多数孩子向我们抱怨他们“很累”,而这些累主要是集中在“心累”上面。面对着考试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他们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合的焦虑。

    “要半期考试了,老师要求我们几个成绩好的必须考到95分以上,我觉得好紧张啊。”

    “我在学校成绩不太好,回家看到爸爸妈妈就觉得害怕,害怕他们骂我。”

    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对万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发现: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原因是巨大的压力下“心理超负荷运行”,“长期紧张在心理中的积淀”。

    如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还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似乎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他们的书包比以前轻了,他们的作业比以前少了,可是他们的内心呢?

    症状三

    保护过度自由减少

    “我好像爸爸妈妈养的小狗,一到周末他们就不让我出门,把我关在家里,一点自由都没有。有时,好不容易出去耍一次,也是跟着他们走,简直没得意思。”一位网名叫“柠檬软糖”的小同学告诉我们。

    怕孩子出门吹风感冒生病,怕他们出门被生人欺骗,怕他们出去玩收不回心……由于家长的这些担心,很多像“柠檬软糖”一样的孩子只能透过家里的窗户,看着外面的天空,只能对着冰冷的电脑屏幕,和同龄人交流聊天。跳房子、跳皮筋、扔沙包、滚铁环……这些传统的游戏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但是它们似乎正在淡出现在这些孩子的视线。

    在这群小学生的画作里,记者看到他们用稚嫩的画笔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一个小姑娘画了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外面的世界,小姑娘在旁边写了一行字:“小鸟好想飞出去。”

    孩子是应该被保护,但是被过度保护到连翅膀也无法张开,又怎样去翱翔呢?笼子里的雏鸟,温室里的花朵,又怎么去感受外面世界的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呢?(李书鸿胡晓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