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孔子的形象是印在《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教科书上的“至圣先师”,由他口述而由弟子记录的《论语》为每一个国民中学学生在国语课上的必修,必须逐章逐节背诵默写,也是考试的热门题目。
与孔子一起存在于国语课本中的,还有发扬孔子思想的孟子,所谓性善性恶、王道霸道,只要受过国民基本教育,几乎人人可以脱口而出。
莘莘学子如果记不住孔子说的话,至少也听过罗大佑唱的《之乎者也》:知之为知之,在乎不在乎,此人何其者,孔老夫子也。虽然不一定感知有“儒学相伴”,卜学亮唱的饶舌歌《子曰》至少也让人感觉新鲜有趣: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行为上/Comeoneverybody一起来/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这个孔子从教育体系钻入意识深处,延伸到流行文化,又成为“命名学”的依据。有很长一段时间,台湾父母选择“耀宗”、“忠信”、“弘道”、“义德”或具有类似的意义为儿子命名。女儿则为“淑惠”、“秀娟”、“宜静”,这是儒家尽忠尽孝顺服化的外显。孔子思想源于《易经》,直接出自《易经》或《四书》的命名亦所在多有,如“明夷”,就出自《易经》的第36卦。 (据《凤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