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29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传统节日的食俗  
 


    2008年1月1日起,“五一”假期减少两天,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各增加一天假期。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后有了假期,不但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而且还会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节日文化。

    在古代,我国的重要节日,开始都是以庆贺农业丰收为主,如中秋、元旦,都是在秋收以后。端午节始于长江流域,在当地也是小麦、早稻收获季节。

    在庆丰收的时候,要杀猪宰羊,饮宴作乐,享受劳动成果,以慰藉常年辛勤劳作的人们,并调整好身心,投入到新一阶段的耕作。由此引发出节日的饮食习俗、娱乐习俗、阖家团聚、亲友间往来习俗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已经逐渐从节日活动中淡出;而节日的饮食习俗却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节日饮食,以至于这种美食成了这些节日的代称。如把端午节称为粽子节,把中秋节称为月饼节。

    乍看起来,好像传统节日的习俗只剩下吃了。其实节日饮食已经成了节日各种习俗的载体,承载着很多精神文化方面的习俗。小孩子在成长中好问为什么,在吃粽子时,会问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大人会自然地讲到纪念屈原的故事;中秋节吃月饼时,自然也要讲到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会讲到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故事,讲月宫、白兔、娑罗树……

    儿童就在这愉快的节日里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了精神大餐,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春节过大年,春节的食俗更是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南方要吃元宵,寓意团圆;北方人过年时要吃团圆饺子。

    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董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