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1908年8月,张伯苓作为直隶省代表赴美国参加世界第四次渔业大会,会后顺路到欧洲考察教育。时值英国伦敦举行第四届奥运会,目睹了大会盛况的张伯苓,不仅成为亲临现场观摩奥运会的第一个中国人,而且坚定了推进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建设繁荣富强中国的信念。回国以后,张伯苓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学校并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
“中国何时能派代表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这是1908年《天津青年会报》在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中,向所有中国人提出的三个尖锐而痛苦的问题。
1908年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镇压义和团,血洗北京城;1901年,统治者为求得帝国主义列强的“宽恕”,签订《辛丑条约》;1904年,日俄在中国开战;1904年,英军侵占拉萨,逼签《拉萨条约》;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强行分割东三省;1907年,革命志士徐锡麟、秋瑾等英勇就义;1908年8月,清政府发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1908年12月,3岁的溥仪即位登基。这样一个中国,怎么能参加奥运会?怎么能承办奥运会?但中国人不甘心,不放弃。24年后的1932年,中国人终于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10届奥运会。这个代表团只有3人,其中运动员1人,这位运动员就是刘长春。虽然只参加了100米和200米短跑,虽然在预赛中即被淘汰,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在奥运赛场上出现炎黄子孙的身影。
40年后的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这一次,中国派出了53人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33人,参加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和自行车共5个项目的比赛,结果仍然“全军覆没”。
历史竟是这样的巧合,从1908年张伯苓的预言,到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正好是100年。我们可以告慰张伯苓,告慰刘长春,告慰每一个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过的先人,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百年梦想。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次承办奥运会的中国,一定会给世界一个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