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灾区安置房
汶川强震,无数受灾群众顿失家园。为了让他们尽快安居,5月20日,我国政府决定,安排专项资金,用3个月时间为灾区建造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
震灾过去二月有余,而今受灾群众住得怎样?
日前,笔者一行奔赴四川地震灾区,亲身感受受灾群众在过渡安置房里的生活。
书声朗朗从板房教室传来
青山绿树掩映下的都江堰市皖川学校,是由安徽省援建的一个集中的过渡校园区,全部由活动板房搭建,210多间板房里容纳了震前6所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二各年级的7000余名学生,学生来自方圆十几公里以内。由于中小学校舍的恢复重建正在进行,167个教学班的学生们至少要在这样的过渡校舍中度过1年的时间。
学校功能齐备,生活设施也比较完善,有教室、医务室、小操场、公共卫生间和三个食堂,家远的学生可以临时住在学生宿舍。每间教室约54平方米,能容纳40名学生。尽管室外温度较高,但进到教室里还是感觉比较凉爽。据援建方介绍,考虑到灾后学生仍然会有紧张感,板房采用了牢固的钢结构,门窗是中空玻璃,室内加了吊顶,墙体可以保温隔热隔音。为了便于学生间互相交流,学校设计成围合式布局,保留了原有的生态树木,彩色屋顶增添了学校活泼舒展的氛围。为适应灾后残疾孩子的需要,学校还特别设计了无障碍设施。我们看到,教室里安上了日光灯、电扇和插座,桌椅课本都是新的。
终于有家的感觉了
6月23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鸡冠山新区。
鸡冠山新区位于距崇州城区10多公里的怀远镇定江桥社区。这里原来是驾校,而今蓝色的屋顶显示,现在全是成片的过渡安置房。
蒋勇和居住在这里的近3000名受灾群众一样,都来自崇州受灾严重的鸡冠山乡。
我们提出上他的新家看看,他爽快地答应了。走进他家,约16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家4口安了3张单人床,床拼在一起。被子、饭桌齐全,墙角堆着锅碗瓢盆、大米、土豆、扁豆、矿泉水瓶,家里大大小小很多东西都是政府统一配置的。新区里10户共用一间厨房,他们可以在对面的公共厨房里自己炒菜做饭,“终于有家的感觉了。”蒋勇的媳妇说。
听说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过上家庭生活,河北省邢台市1500名援建者昼夜施工,仅用20天就让950多户受灾群众有了这个新家。问及此事,援建方代表动情地说,1966年邢台遭受地震时,曾接受过全国人民的援助,现在我们邢台人民也一定要尽快给四川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据他介绍,安置房用的是75毫米彩钢夹芯板,塑钢门窗,排污系统采用了玻璃钢化粪池,主干路用混凝土砌块,支路铺砖,以利于以后场地恢复。
我在新区里逛了逛。这里建有1087间板房,其中包括14间淋浴房、4座厕所。淋浴房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新区里设立了管理委员会、民警值班点、中国电信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基本生活用品在新区的超市就可以买到。往前走,只见孩子们在崭新的健身娱乐设施上玩耍,十几个大姐在公共洗衣池里洗衣服,清运车在新区里清运垃圾。新区入口处专辟了一个图书馆,约120平方米,3000多册图书,孩子们正在里面看书。
盖“鸟巢”的人
为我们建安置房来了
由于四川地震重灾区区域广,可建设用地少,这样由省外援建的过渡房安置点在四川大大小小总计达1100个。小的比如湖南省援建的一个幼儿园安置点,也就只有两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因为安置点比较分散,湖南的援建队伍光设计图纸就出了上千张。23个援建省市总共投入了8.6万人,出动大型机具2340多台。各援建省市都抽调了本地特级和一级企业的精兵强将,长途跋涉,5天内全部到达现场。以建设“鸟巢”等19项奥运工程闻名的北京城建集团曾有过“非典”期间七天七夜抢建小汤山医院的佳绩,当他们紧急驰援灾区时,当地受灾群众欢欣鼓舞:“盖‘鸟巢’的人为我们建安置房来了!”百姓们燃放鞭炮,欢迎来自北京的建设大军。
安全与舒适鱼肉熊掌可兼得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里,活动板房似乎在建筑工地上比较常见。这次,为了保证受灾群众住得既安全又尽量舒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四川省出台了相关文件,对过渡安置房的选址、布局、配套设施,以及防火、材料、结构、设备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比如,过渡安置住房基本上是单层钢结构装配式房屋,每套建筑面积控制在15至22平方米,每50套住房要相应配建一个集中供水点、一个公共卫生间、一个垃圾收集点,每5至10套住房配建一处公用厨房,保证供电入户,防火防雷等。优先考虑学校、医疗点的建设。还要考虑长远规划,尽可能用城乡废弃地及现有空旷地,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等。板房建成后将由当地政府、四川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援建省市三家联合验收,再交由当地民政部门接收、分配给受灾群众。
同时,节能环保的理念也体现在过渡安置房的建设当中。在不影响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很多安置点都尽量选用便于拆装、环保无污染的建筑材料。
此外,为了让受灾群众在这过渡性的新家也住得更加方便舒适,各援建单位还想了不少办法。我们看到,京安小区里挂着放映露天电影的大银幕;洛阳市援建安县桑枣镇的板房里,特别添置了平衡板、股四头肌训练器、站立架等残疾人康复器械。江油市要安置7万城市人口,援建方———北京城建集团就将这个大型板房城采用组团式布局,以通畅的主干道和次干道将安置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学校、医院、超市等分布其间,形成一个个城市社区。自来水接入公共浴室、厨房,每个道路交叉点设置消防栓,公共厕所服务半径为50至60米。考虑到生活污水不是个小数目,援建方就大规模运用三格式化粪池技术,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再通过地下排水系统排放。李白大道安置区内原有一条排污沟,设计人员巧妙地将它改造成排水河道,让板房城有了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承担多雨季节城里的排水功能。
援建者:早日让灾区群众住进宽敞的板房
6月24日,我们到灾情最严重的北川采访。在距北川中学几百米处,我们找到了青岛援川板房任家坪项目部。北川99.7%都是山地,而强震后北川几乎被夷为平地,要找出一块适合建板房的平地着实不易,项目部只能设在一片低洼地上。由于此前一直下雨,巨大的排水工程使施工难度更大,项目部光是修建暗渠就投入了2000万元。我们踩着满地泥泞钻进他们住的帐篷,不一会儿就觉得跟蒸笼似的闷热难耐,不禁怀念起明亮凉爽得多的活动板房来。而青岛的援建队伍就是在这样缺水缺粮、蚊虫叮咬、“一到雨天满地漂鞋”的艰苦环境下,冒着余震和塌方的危险加班加点。
身处灾区,援建者们对受灾群众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这份深沉的责任感也是他们夜以继日工作的动力。洛阳市的援建人员告诉我们,当初他们一进灾区安置点,就组织全体人员走访受灾群众暂居的帐篷,只见互不相识的两三个家庭、十几个人,挤在12平方米的帐篷里,夜里睡觉连腿都伸不直;晴天帐篷里如火炉般闷热难耐,雨天则一片汪洋,被褥都得用绳子挂起来。“灾区人民正在受苦啊”!此情此景,让全体援建人员暗下决心,再苦再累,也要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宽敞明亮的板房!
在共建家园的过程中,援建队伍和当地受灾群众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天津住宅集团援建队初到汉旺镇,就被那一幕幕房倒屋塌、一顶顶帐篷连片深深震撼。他们立即组织全体参建人员给当地小学生捐款。当地老百姓看到援建人员昼夜加班,既感动又心疼。端午节时,当地百姓自发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邀请他们一起聚餐,但现场紧张的工作和严格的纪律规定让他们不得不婉言谢绝。当汉旺镇武都村全体村民合伙购买了半扇猪肉,送到工地时,天津援建人员的眼眶湿润了:要知道那时村民每人每天只有1斤米和10元钱补助,这价值四五百元的猪肉,是全村多少村民辛苦积攒下来的口粮呀! (刘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