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4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灾区民众住上“花园房”  
 


    纪念5·12抗震救灾周年 特别报道

    汶川大地震已经近一年了,大量失去家园的灾区民众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在地震周年前夕,记者随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媒体采访团,来到了福建对口援建的四川彭州市。

    在那次大地震中,彭州79万人口中,受灾18万户近60万人,房屋倒塌33万间,受损81万间,有12万户受灾群众需重建永久性住房。

    在该市新兴镇阳坪村一个叫寿阳泉的地方,一幢幢掩映在油菜花和绿树间的乡间小屋引人注目。“太漂亮了,简直就是花园小洋房。”同行的女记者兴奋得四处取景拍照。

    薛文秀老大娘74岁了,老伴早逝,一家五口人在地震中失去了住所。“如果不是国家的帮助,我就是茅草房也没办法盖,更不用说住这样的房子。”老人家操着一口纯正的川音,对客人念叨着“政府好、政府好”。

    从村民的大方和自如中,看得出经常有人来到新建成的这个安置点参观。稍有生意头脑的村民,已开始在自家房屋和院落规划着开办农家乐。

    64幢90到150平方米不等的小楼各具特色;家家的庭院都种上了果树和菜蔬,既绿化了环境又有些收成;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化粪池,铺设了排污管道。这是灾后通过统规自建方式,拆除地震倒塌房屋完全新建的一个安置点。

    统规自建是四川灾区房屋重建的一种方式:每位失去房屋的群众可获批30至35平方米的地,按照统一的规划,由受灾群众自己建设。中央政府补贴每户一万元人民币,四川省各级政府补贴一万元;对口援建省份补贴一万元,援建彭州市的福建省仅此一项便投入12亿元。其余部分可贷款,第一年免息第二年微息第三年半息。

    “三年后,我早就可通过农家乐旅游赚钱还贷款了。”四十出头的许阿姨,对未来显得信心满满。

    这个风景秀丽优美的“洋房”小村虽是个特例,但在各地采访时,地方官员都说,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将这场巨大的天灾和浩劫转化为机遇,搞好科学的规划,而不是简单重建受灾群众的房屋,要让受灾的民众过上比地震前好得多的生活。

    除了统规自建的方式外,四川灾区还有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等方式,因地制宜重建受灾群众的房屋。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记者在灾区看到,新建的住房都让受灾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水平有了巨大的变化和跃升。 (据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