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感悟
□袁永庆
一个晚辈,可以说风流成性,三十好几了,仍未成家。不是不能,而是刻意如此。他自诩要阅尽人生春色后才入围城。20多岁那阵,他每隔一两年带个女朋友来看望我这个“老辈子”,后来发展到每年两个。介绍或不介绍,他都显得随意而自然。有一次他带来的女子正和她闹矛盾,当着我的面指责他心花。他不恼,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说:“我有什么办法,她要扭着我不放嘛。”这小子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每次带人来,我都暗想,这不知又是他的第N个牺牲品了。下次来果然又换了人,把上次那个早一脚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几乎注定命中有女人资源,单从他自身来看,资源又很一般。论才论貌,论地位论财产,都平平常常,并无出众之处,但就是很能讨得女人心欢,叫众多石榴裙拜倒在自己足下,甚至彼此争风吃醋。我们每个人身边多半都见识过这种花心大萝卜,只是叫人不知如何评判才好。
与此正好相反的,现成例子就在我们楼院里。骆大妈的独子30多岁了,也是尚未婚配。不是挑选过多,而正是缺少女人缘。20多岁时还不断有提亲说媒的登门,但谈一个,崩一个,女人们都失望而去。这位超龄青年上了30,热心的媒人也早已灰了心,丧了气,懒得为他打理了。其实他的自身条件和家庭环境,都是不错的。他却每谈一次,更胆怯三分,几乎完全失去了信心。乃至骆大妈要亲自出马,到人民公园相亲角为儿子举牌相亲了。其实那结果也不会有多美妙。
两相对比,忽然叫人想起“马太效应”这个东西来。它出自圣经的《新约·马太福音》,讲从前有一位国王,将要远行。他分别给三个忠诚的仆人每人一锭银子,要他们去做生意,等他回朝后再来见他。一年后国王回来了,仆人们来见他。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我用一锭银子,赚成了十锭银子。”国王赏赐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说:“主人,我也赚了五锭银子。”国王也赏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说:“陛下,你赐的银子太宝贵,我一直用毛巾包着,生怕丢失了,没敢拿出来见人。”国王叹了口气,没收了他的银子,奖给第一个仆人。接下来,国王讲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凡没有的,他已有的也要拿过来;凡有的,要他更有,多多益善!”让有的更有,让没有的更没有,这就是今天叫很多社会学人、经济学人热议的“马太效应”。前面所说两个男子不同的女人缘,不正是马太效应的表现么?
不管你怎样看待马太效应,合不合理,公不公平,它都是一种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都不难发现它的影子。有的人爱交朋友,通过与朋友的频繁往来又结交到更多的新朋友,如链式反应般有了更多。而不爱交友者朋友本来就少,一经流失,会变得更少。财富积累也是如此。通过投资,“钱生钱”比较容易,有了的会更多。反之,如果你只有几文维持生活开支的小钱,你就永远不会有钱。当然,对财富多寡的调剂,我们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第二次、第三次分配来实现,使之趋于合理。但对私密性极强的婚恋问题,却不能如此。于强者,我们只能说人家情商高,走桃花运,艳福多,愿他好自为之。而于弱者,则只能靠自己的调整和努力,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多的选择可能,从而早日走进比较满意的婚姻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