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庆
流沙河老先生蜗居闹市,行事低调,甚少抛头露面参加社会活动。但他那四楼的雅室,却不乏不速之客的造访,电视台的、报刊的、出版社的、慕名的……而那天的访客却是一位小盲女,连同她一家七口!着实叫流沙河吃了一惊。
盲女一身素雅整洁,自称来自云南昆明;年仅16岁,却已唱歌为业有年。此番全家人专程而来,是向流沙河老师表达谢意。流沙河从来不追星捧星,何来艺人相谢?女孩尾尾道来,流沙河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与自己早年写的一首小诗有关。流沙河老年不再写诗,中年已不写情诗,但在更早,作为一位青年诗人笔下却不免谈情说爱,抒怀写意。那年诗人24岁,失恋了,痛苦中吟成一首仅有八行的小诗,题名为《谁》,如下:
是谁啊,是谁啊,
急行在门前的小路?
是你啊,是你啊,
这分明是你的脚步!
门开了,门开了,
一片落叶吹进小屋,
是风啊,是风啊,
秋风摇动门前的树。
这首短诗,说不上什么深刻,但从构思表达及诗艺上看,却很可玩味。抒写失恋,通篇不见失恋字样,连与失恋相关的爱呀、恨呀、泪呀、痛呀、苦呀也不着一字,而托物起兴,用秋风、落叶的意象引生纪觉,烘托自己那份斩不断的相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小诗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铿锵,足可回环往复吟咏,正宜作为歌词。不知是哪位音乐家慧眼识珠,从故纸堆中淘宝一般淘了出来,谱上曲子供人吟唱。
“流沙河老师,我唱你写的歌,在昆明唱红了,我想把它唱得更红,走得更远。”女孩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天真,“除了感谢你,作为作者,我还想得到你的授权。”接下来,盲歌女当场演唱了这首歌曲,果然旋律优美,有那种惆怅莫名,如怨如慕的韵味。
流沙河被小歌女深深打动了。小小年纪,竟已懂得尊重版权;虽然看不清这个世界,却不自暴自弃,奋发努力,自食其力,甚至养家糊口,奉养父母,在今天这个世界,委实难得。流沙河告诉她,这首诗已是50多年前写的了,不提起自己几乎忘了,它未必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它的审美趣味在于含蕴、收敛,不像现代情歌那样张扬、宣泄,直奔主题。流沙河对女孩说:“你尽管放心地唱,唱红了,是你唱得好;唱不红,是我的词写得不好,我不会向你收分文的版权费。如果今后音像公司要出歌碟,告诉他们通知我一声。总之,凡是涉及你的任何利益,我绝不染指一分一毫。”盲歌女的眼里闪动着泪,连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告辞时,流沙河又再一次嘱咐女孩:“小娃娃,你好好唱,我无偿支持你。我希望你唱红大江南北,将来有一条更光明的人生之路。你面临的世界无光无影,还得去努力拼打,还得像鲤鱼一样去跳龙门改变命运。以后有事多给我联系好了,算我老夫搭手扶你一把吧。”……
一首尘封的小诗,就这样穿越时空,把年龄相差整整一个花甲的两个人连结在一起。生活有时就是这样充满机缘、充满奇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