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8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消协带头挑战消费潜规则  
 


    99.4%的消费者吃过亏

    餐馆要收取餐具消毒费、开瓶费,酒店12点退房,买打折商品和特价商品不能质量三包……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明确提出“挑战消费潜规则”。据中消协不完全统计,已在各地征集到800余条消费潜规则。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新闻社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053人参加),仅0.6%的人表示没遇到过潜规则。餐饮住宿成为最易遭遇潜规则的领域(69.8%),其次是商品销售(54.8%),接下来还有:旅游娱乐(50.5%)、医疗服务(46.2%)、装修物业(44.1%)、教育培训(40.8%)、美容美发(32.4%)等。

    遭遇潜规则

    为何78%的人忍了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说,向潜规则挑战标志着消费者权益保护进入了由点到面的阶段。以前我们关注的都是消费者被侵权的单个事件,关注的是潜规则的个案,现在要开始全面围剿清理潜规则,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社会市场体制,构建公平公正的企业竞争秩序。

    消费者最易遭遇什么样的潜规则?调查显示,81.7%的人遇到过“酒店12点退房”,77.3%遇到过“打折商品和特价商品不实行三包”,76.9%的人曾遇到“餐馆征收消毒餐具费、差位费、开瓶费”,接下来还有:“娱乐场所不能自带酒水、食物”(72.0%)、“服务业、珠宝业虚拟原价再打折出售”(63.5%)、“美容美发行业不提供发票”(55.5%)、“旅行社强制游客购物”(45.6%)、“影楼拍照需高价购买套系外底片”(44.2%)、“电器售后服务自设开机费”(41.3%)等。

    消费者在遭遇潜规则时会怎么做?调查发现高达78.0%的人选择忍了。只有44.1%的人会和商家交涉,24.2%的人会向消费者协会投诉,20.5%的人会在媒体曝光,11.5%的人会采取网上曝光,5.1%的人选择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4.2%的人会请仲裁机构仲裁,仅1.4%的人会向法院提起诉讼。

    潜规则泛滥

    行业有主管部门或协会纵容

    刘俊海指出,潜规则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不对等的市场供求关系,不仅是财力上的不对等,还有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等。卖方处于强者地位,他们的话语就会转化为潜规则。

    调查中57.8%的人认同此观点,认为潜规则存在的症结是商家处于强势地位;还有83.7%的人认为症结是维权成本太高。

    调查中,65.6%的人期待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监管,48.9%的人期待在各产业主管部门设置消费者权益机构,41.4%的人希望加强行业协会的规范作用。

    “我们发现,潜规则泛滥行业,背后往往有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在纵容,甚至推动。”刘俊海说,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创新立法、执法和监管的新思路,尤其要把清理潜规则、维护消费者权益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行业协会不能一味溺爱企业,要真正发挥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的功能。

    调查中,还有57.1%的人指出造成潜规则最大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46.7%的人期待消法贯彻向消费者适度倾斜的原则。

    据了解,已实施15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迎来第一次修改。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士英建议,消法修改应根据现在的形势,把反映出来的潜规则进行分类,哪些涉及选择权,哪些涉及赔偿权,哪些涉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都应分别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还应当赋予消费者协会诉讼权,使其可以代表消费者提出诉讼。

    刘俊海表示,消法会贯彻向消费者倾斜的原则,消法修改应着眼于拓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范围,扩大该法的调整对象,充实消费者权利类型,强化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他强调,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要把清理潜规则作为衡量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诚信、有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标准。

    “现在光靠几个人来维权是不够的。每一个消费者都要懂得些法律知识,要知道哪些是不公平的,这样在和商家理论时才有底气,如果所有人遇到不公平的事都能提出来,这些潜规则就不可能存在了。”叶茂良说。

    调查中,34.8%的人认为消费者应该联合起来采取维权行动,29.0%的人表示希望商家加强自律。

    (罗雯瑶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