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02日 星期五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蒲健元 半个世纪的飞播情  
 


    □宋明文/图

    飞播造林是我国现在主要造林方式之一,联合国专家惊叹西昌飞播造林“没见过这样大规模造林保护一座城市的”。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当年的一位普通飞播工作者,他为飞播呕心沥血,但他也反对后来的西昌飞播———


    每天,西昌市林业局退休工程师蒲健元总习惯地站西昌市林业局四楼自己家的窗前,看那片他洒下汗水的飞播林,那一片又一片的郁郁葱葱的林子,带给他无限的快乐。

    今年他年已75岁,半个多世纪,他有深深的飞播情。笔者采访他时,一提起飞播林,他有说不完的话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大规模飞播造林

    保护一座城市

    蒲健元本来在四川省林业厅营调队工作,1958年,他所在的调查设计小组正在雅安地区芦山县搞林场调查设计,5月,组长陈世仪接到电令带着蒲健元等5人急赴西昌,承担东西河流域山地飞播造林科学试验任务。

    蒲健元是第一次到西昌,西昌给他的印象很差:“东西河流域上面满目疮痍,千沟万壑,几乎看不见一棵树。而一下雨,西昌城里洪水横流。”

    原来,西昌城内主要的东河、西河自清同治年间开始,由于毁林开荒,烧山放牧,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西昌城从此雨季无宁日,经常被洪水和泥石流袭击。从1893年到1949年的56年间,发生大洪水泥石流等58次,死亡2400多人,毁田4万多亩,被淹10万余亩,毁房2000余间。

    解放后,西昌城依然受灾,1955年城区许多街道被冲,死247人。治理西昌水土流失成为当地政府一件大事。

    省林业厅造林局用飞机撒种籽的“飞播造林”的设想,得到省林业厅领导的批准。据说,飞播造林大致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在1956年首次试行于广东省吴川县,用于播种马尾松和台湾相思,但播种云南松还没有先例。

    当时的林业部门理由是:冕宁县松林乡有人在荒山上撒播云南松种子造林成功,有关人员在西昌的荒山上进行云南松小穴浅播试验效果好。

    试播错过最佳时机

    云南松几乎死亡

    这次飞播试验造林任务,由四川省林业厅造林局直接领导,西昌地区协同配合进行。试播区在热水河南岸至西河支流南安河北岸的荒山。蒲健元回忆:“我们10多个人干劲大,早出晚归,经常住在山上人家里,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们完成了试播区的调查准备工作。”营调队总部为尽快更好地完成试播和正式飞播的调查设计任务,又增派了一支12人的小队来西昌与他们一起工作。

    准备工作进行完毕,天已下雨,正是播种的最佳时机。“我们盼望飞机早日到来。然而一拖带拖,9月11日一架银灰色的伊尔十四型民用飞机降落到西昌小庙机场,人们欢欣鼓舞。”

    蒲健元记得当时的情形:“我与刘登宏、曾绍汉及另外两名工人,首次登机播种。飞机肚子上开了一个小口子,我们在那里进行播种。我们没有想到,由于飞机飞行速度快,要在二三分钟的时间撒播完上千斤的种子,我们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种子还没有撒完,飞机早已飞过播区了,而且播种均匀度很差。”事后,大家进行了总结,人们在播种口上安装一个木料大漏斗,漏斗口上设开关控制,这一改进提高保证了播种质量。

    首次试飞播种后,蒲健元没再上飞机,而是在坡上钻,进行播种测试。这次飞播树种除云南松外,还加少量马桑子。这次试播3天播种面积1.68万亩。

    试播后,蒲健元与同事像管孩子一样观察着种籽发芽情况。1959年春天进行检查,大家心情十分凝重,云南松幼苗几乎没有成活。蒲健元告诉笔者:“导致这次失败的原因,是造林季节太晚,幼苗生长时间很短,没有木质化,扎根也很浅,遇次年春的干旱便死了。”

    正式飞播几乎都成活

    1958年9月试播后,四川省林业厅造林局与西昌商定,由省厅投资,不仅在西昌的东西河流域山地,还要在昭觉县开展飞播造林,正式列入1959年、1960年度生产计划。蒲健元至今清晰地记得:“我们20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自1958年9月至12月,在西昌和昭觉进行大面积的飞播带设置,打上了航标木桩,提供了正式飞播造林的图面和文字设计书,为正式飞播造林,提前做好准备。”

    1959年西昌县等地正式开展飞播造林工作。这次总结了上次试播的经验,雨季一来便进行飞播,以云南松为主,配以少量的油杉、蒙自桤、马桑等,撒播面积达到了10.5万亩。当年查看绝大部分种子生根发芽。第二年旱季来临他们再查看,发现松树们在荒山上绿绿地冒出了头。飞播造林成功了,蒲健元与同事们高兴极了。

    西昌的飞播林很快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飞播造林相比传统的造林,成本低,速度快,大大加快荒山绿化步伐,这促进四川省政府下大决心在凉山州开展大面积飞播造林。东西河流域正式纳入林业生产计划,连年扩大飞播面积。

    1963年蒲健元在东西河流域飞播造林成效的普查工作中,看到嫩绿的云南松林一片片的长起来,心中无限喜悦。

    在众多的像蒲健元这样的飞播人的努力下,至1965年,西昌及周边地区共播种98.4万亩。1972年调查,存活的成片林有49.1万亩。

    为了飞播,蒲健元由省里调到西昌工作,妻儿也来到凉山,从此扎根凉山,再续飞播事业。

    西昌飞播经验全国推广国外专家惊叹

    最让蒲健元与同事们骄傲的是,l979年,以东西河飞播林基地为核心的四川省飞播造林技术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科技进步大奖。

    西昌是大规模飞播造林的示范点,国家多次在西昌召开全国飞播造林现场会,总结推广经验,加快全国飞播造林速度。

    国内外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官员参观考察了东西河飞播林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惊叹:“没见过这样大规模造林保护一座城市的,也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伟大的造林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人类改善自然环境的典型。

    反对西昌的最后一次“飞播”

    l994年5月,有关部门准备在西昌市安宁河西岸低山荒坡飞播云南松,蒲健元坚决反对。

    领导对他说:“老蒲,你不要给飞播造林泼冷水!”

    蒲健元的解释是:“现在气候变了,旱季已经推迟一个月,飞播后幼苗能长出来,但生长期短,扎根浅,根子穿不过土壤干燥层,第二年是过不了旱季,会枯死的。”根据1990年他在西昌市袁家山塑袋育苗200亩成功的经验,他提出用相同的投资采用秋季云南松塑袋育苗,第二年雨季进行栽植,可种植2万亩云南松幼苗,能把河西荒山全部栽满。

    他的意见未被采纳。果然被他言中了,那次飞播失败,自此,凉山未再进行飞播造林。他认为现在的西昌海拔2500米以下不适宜飞播造林,因为气候变暖,旱季延长。但他分析,海拔2500米以上还是有可能的。

    为保护飞播林

    依然呼吁着

    蒲健元忧虑的是,由于林区人口过快增长,人口无节制地向林区迁移,扩大耕地,蚕食森林,毁林开荒,加上一些盗砍乱伐等行为,导致飞播林仍在遭受破坏。他说:“森林每年大约以8000至10000亩的速度锐减,现在凉山的飞播林最多有20万亩。”他写了许多材料给有关部门、甚至写给了州长,呼吁保护飞播林。他说只有保护好飞播林,才能让西昌城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家里人劝他,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去做这些事干啥?他就是倔,认定的事就要去做。

    199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东西河飞机播种林区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保护飞播林有了法律武器。人们的飞播林保护意识增强,这让飞播老人蒲健元感到宽心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