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里,衣橱是重庆退休工人王碧荣大妈家扩容最快的家具,却怎么也赶不上王大妈添置新衣的速度。但同时,王大妈最宝贵的还是那口60多年前的大衣箱,虽掉漆生锈也早没了多少实际的用处,她却悉心保存着,因为这里存放着家人60年衣着生活变化的印记。
“这口衣箱比我的年纪还大,最先是我母亲的嫁妆,后来母亲又把它传给我,成为我的嫁妆。”60多岁的王大妈自打记事起,这口约两米长、高宽各一米的衣柜就是家里最宝贵的物件之一,放着全家六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箱子下面是平时常穿的衣服,哥哥穿了传弟弟,衣服上都补丁摞补丁,而箱子的最上面平平整整地放着走亲戚的体面衣服。当时全家的衣服还放不满这口箱子,所以像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等这些家里最宝贵的东西都放在里面。
让王大妈记忆深刻的是第一件新衣服,那是她满10岁时的生日礼物。“我高兴得把新衣服穿在身上好几天都不换,最后我妈硬给脱下来收到那口箱子里保存着,只有逢年过节串亲戚的时候才能穿。”王大妈回忆说。
“那个时候,每户家里都没什么衣服,但是衣柜却是当时结婚时必备的三大件之一。”1972年王大妈结婚时还在农村当知青,这口老式红漆箱子便是王大妈的唯一嫁妆。王大妈1975年返城后搬到了单位的宿舍里,她和丈夫置办的第一件家具就是让木匠给他们做了一个双拉门的衣柜。
“衣柜的拉门顶上还雕着花,里面有专门挂衣服的空间,不再像以前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拿出来的时候都是皱的,下面还有两层抽屉。”王大妈告诉记者,感觉那个衣柜比现在的衣橱够用多了,全家衣服放进去,还常常有不少空余。那个时候冬天,每人只有一件棉袄,外面加上外套,脏了只用换外面的外套。春秋的时候,大家都只穿白衬衣和海军蓝色长裤,我当时只有一件白色衬衣,但自己做了好几个衬衣领子,每次穿都换一个领子,给别人的感觉就像有很多件衬衫一样。
“衣柜塞不下”的记忆开始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街上卖布的花色越来越多,卖衣服的商店也开始出现了。涤纶的衬衫、卡其布的裤子、毛呢绒的大衣、流行一时的红色连衣裙、健美裤、超短裙……逐渐塞满了王大妈的衣柜,过季的衣服只能装到那口衣箱里。
2000年,王大妈搬进了新买的商品房里,特地让装修工人做了一个大衣柜,推拉门的衣柜整整占了卧室的一面墙,有十几个立方米。这个衣柜最大的特点在于分区明确,裤子、大衣、皮带、围巾等都分门别类地摆放在里面。
这些年来,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是老两口退休后最大的消遣,购买当地的特色服装又是他们的一大乐趣,大衣柜渐渐又只能装下二老一季的衣服。
盛夏,王大妈照旧把老衣箱搬出来晒晒,而她却已经计划好给衣柜做彻底改造。“今年年初,原来一起住的儿子、儿媳出国了,他们的房间空着浪费,今年我就要把这个房间改造成衣帽间,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给自己的礼物。”王大妈说。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