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柳绿年画催春


  去四川绵竹,都要去品味名闻遐迩的剑南春酒,可牵动我们脚步的却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乡的绵竹年画。随着岁月变迁,而今的都市人已很难体验到民间“闹春”的传统习俗了。听说绵竹这些年利用岁尾农闲,制作传统木版年画的人家也逐渐少了,这一传统难道会消失吗?带着这样的疑问,绵竹年画博物馆的侯世武先生特意介绍我们去访问八十一岁的民间老艺人陈兴才一家。年前,我们乘车去绵竹城南十余里的清道镇射箭台村探访。当用年画迎春这种农耕时代的古老风俗从城市退隐到乡间时,也许唯有绵竹那些林盘乡野才是它真正的归宿之地。刚入画乡,便得知这方圆数里,正是绵竹年画“南派的窝子”。沿51华里的乡村大道,每间隔三五里地,凡有卖茶酒食品的店铺之处,就有年画作坊。农户摆的众多画摊也一直延伸到附近的南轩祠,东门河坝城乡画市连成了一线,招来各路画商采购。绵竹民谣有“南华宫中去看画,东门河坝去看花”之说。这几天,绵竹年画作坊忙得开了锅。一路上,被红得与众不同的年画点缀了的岁末情景,使我们感受到了绵竹年画独特的催春魅力。老艺人陈兴才的儿子陈云禄是博物馆的画师,他作向导,一路滔滔不绝对我们说,去年年底,作为四川省世界非物质遗产项目的川剧和绵竹年画,双 双申请世界遗产。
  那时,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到他家拍摄绵竹年画,连续拍了三天,片子播出后影响很大,村民们都十分羡慕他家。在中央电视台露了脸,真是风光了一回,一家人转眼间变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我们沿着僻静的乡间小道,右拐左转,在绿竹掩映的茅屋里,我们见到了陈兴才老人。进入堂屋,那简直是年画的世界,一方一圆的两个画案,安在屋中和床前,案上画笔、颜料井井有条。此刻,陈老画师正端坐案前,手挥细毫,为画中人物点睛开相。老人精神矍铄,他说:“这样作画,不会死板,人们就专爱这种灵气,‘笔下有神画不俗’。”老人祖居清道镇,从小随父习画。堂屋内那一幅幅排列在墙上、铺在地上的画面,笑盈盈喜滋滋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秀美的妇女儿童,有传统的历史文臣武将,有可爱的动物花果,有生动的民间传说,还有喜人的田园风光……我们在绵竹年画中流连,陶醉于它那古朴、粗犷的笔墨,那夸张的表现手法,那独特的彩绘技巧,那浓到极点的乡土气味。陈老画师引我们观赏年画时,一边介绍个中三昧:绵竹年画分“红货”与“黑货”两类,“红货”即为彩色年画门画,其中“明展明挂”堪称上品,它采用颜色深浅并置,白粉勾边,颜色爽朗鲜明,看上去颇有绵缎感。最为珍贵的品种要算“填水脚”———这是当年画师年关之夜,做完老板的活后用剩余的颜料,匆匆绘成的门画。它好似毕加索的大写意,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寥寥数笔,洗练传神。这类作品数量很少,是绵竹年画中的珍品。绵竹年画中的“黑货”,以烟墨或朱砂拓印,一般以山水、花鸟、神像和名人字画为主,中堂、条屏居多。老人一边说古论今,一边兴致勃勃地用纸拓印,彩笔手绘。聊了大半天,始终未见到年画制作中落墨用的模板。陈兴才老人大概也猜出了我们的心事。这时,他把方桌摆到院坝中,抱出未刻完的模板,即席刻制年画模板。绵竹年画的特殊价值是制作工艺独特。先由 画师起稿,然后落墨、刻板,在粉笺纸上印出轮廓线,再以手工彩绘、描线、开相而成。其风格质朴、粗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说起绵竹年画的现状,可谓“十年繁华成一梦”。面临着和川剧艺术一样的窘境,陈云禄画师却有更多的思考。他认为绵竹年画要在继承中创新,手绘是绵竹年画的特色,题材要拓宽。他打算以《水浒》等四大名著人物为题材,创作古典名著人物系列手绘年画。绵竹年画还要搞刺绣年画、陶艺拓片、印成明信片、邮票、贺年卡、磁卡,并上网广为传播。他还说,只要中国人要过年,年画就是不可缺少的,正如要宣传就有宣传画一样的道理。万顷茂竹留清风,百代年画待图新。告别陈兴才老人,放眼绿油油的麦田,绵竹年画孕育在这片沃野之中,任它星移斗转,必将生生不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