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冬天不下雨


  成都今冬几乎不见雨水,从立冬到行将立春的近三个月里,只有正月初三后半夜飘了几颗雨,勉强算是把街道湿了湿。此外还有两次,那似雨非雨只能叫做雾霰的东西弥漫了一阵子,连润润地皮皮也说不上了。于是人们就说“干冬”。岂止是冬天无雨,春已不见春雨潇潇,秋也没有秋雨绵绵,连夏天的雷雨,那气势、那频率也锐减了好多;又岂止这一个年度少雨,前年、上前年,至少蜀都已连续三个年头雨量明显偏减,虽不见统计资料,从经验上估判,至少是少了三成吧。不由就叫人疑忧:这气候怎样了?这是属于大气环流长周期中勿须过虑的正常缺失,还是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不可逆转的某种兆示?雨水少了,对都市人讲好像并不意味着什么,直观所能看到的,一无非是种种常绿乔木的所 有叶片上,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垢,万千绿树统统成了灰树,要没有透雨的浇淋,人们也就再无任何办法使它们去污出绿。其二便是卖雨具的商家无不大叹苦经,营门口立交桥边的那家成都制伞厂,小作坊式生产早已捉襟见肘,没了雨天雨具难销,更是雪上加霜了。三则是府河南河大河见床,摸底河西郊河小河发臭。流水不腐,可无雨无水又怎么去流?本来,作为渠河如网、自流灌溉的成都平原,那抚育了一代代西蜀人的“乳”液,似乎一直是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可今天,我们蜀都却无奈地被划进了水资源缺乏的大都市。无雨少雨,也是其原因之一了。虽然百姓家的水笼头仍然哗哗地流,想用多少用多少,全无水枯源竭之虞,但干燥少雨,久而久之对庄稼、对植被、对自然环境的深层次影响,又是如何?虽然眼下这还只是气象科学及政府部门的忧虑和思考的课题,但归根结底,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今天科学界、政府的所忧所虑,明天就会是每个老百姓不可规避的所忧所虑了。或者有人说,你这把年纪了何必杞人忧天,自寻其烦?是的,活过了花甲,还能有多少岁月去感受这大自然的缓慢演化?即使是灾变,也还不至于那么快就落到自己这一代身上。但人也就是怪,愈到老年,反愈是倾情关注于环境的 嬗变衍化,这大概就是生命日渐接近复归自然的必然心态了。
  要说个人感受,“干冬”至少没了冻雨泥泞,出行更方便更安全了。“干冬”又往往带来“暖冬”。20世纪最后一个圣诞节日,读到《南方周末》一篇想是出自成都老乡的随笔《冬天别到成都来》,说成都冬日多阴冷,寒雨更碜人,难以调动起人的好心情。但老天好像有意要和作者较劲似的,文章见报那日,成都已是接连四天放晴,蓝天朗朗,冬阳高照,竟让人沐浴到三月春风般的和煦温抚。蛇年春节大假七天,成都也天天见太阳,与过去的冬天也大相径庭了。身体肤发格外的暖融适意,尤其对老年人,又岂不美哉!但那变得吝啬而精贵的雨呵,依然是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难解、难开,除非眼见淋淋漓漓、绵绵不绝的千丝万缕牵挂在天地之间,这心中的牵扯才能被它所替代。但愿,这一切流变,只是大气正常运动范畴中偶尔的一点小小“越轨”,不足为我们虑。但就在这短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几十年中,我们就已亲历了成都由“掘地三尺见水”,乃至造成“成都修不了高楼”的误谈,到今天挖三丈大坑也滴水难见的再不可逆转事实,从而这一切又值得我们去“未雨绸缪”,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