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生
张学良和张恨水,一个是纠纠武夫,一个是纤纤文人;一个叱咤风云,声震海内,一个著作等身,名满文坛。张恨水敬重张学良人品,张学良敬慕张恨水才华。两张一生中曾有多次交往。 1924年4月,张恨水创作的《春明外史》在北京《世界晚报》开始连载。这是一部谴责小说,它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腐败,但对富有正义感的张学良却持肯定态度。因此,张学良对张恨水颇有好感,专门到张恨水私邸造访。当时,张学良24岁,张恨水31岁。张学良看到张恨水家里人口多,经济拮据,便授予他一个挂名领薪的“参事”职务。从此,两张建立起联系和友
谊。 1928年8月,张学良在沈阳创办《新民晚报》,去信约好朋友张恨水写一部类似《春明外史》的连载小说,这就是《春明新史》。1929年8月,张恨水前往沈阳,专程拜访张学良。这是两张的第二次会面。 1930年初,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北京居住。为解除张恨水的经济困境,张学良派副官持专函往张恨水处,邀请他出任秘书。张恨水表示,只会写小说,不懂得军事、政治,复书婉谢。书信到赵四小姐手中,觉得张恨水书法美观,马上叫副官拿了一把扇子,求张恨水再赐墨宝。张恨水见扇面上画有燕子和花木,便在空白一面题写了诗句:“少帅隆情嘱出山,书生抱愧心难安;堂前燕子呢喃语,懒逐春风度玉关。”书毕,并亲自送往张学良府邸。 1930年11月30日,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在上海《新闻报》连载完。一天,一位军官来到张恨水家。张恨水看过名片,知是张学良的副官,马上问:“有何贵干?”副官神秘地说:“我家少帅请张先生即日赴奉天(沈阳)作客。”张恨水心中一紧,预感到好像要发生什么事情。是不是少帅误认为《啼笑姻缘》中的刘将军是写的他的父亲。看来这次是凶多吉少。张恨水与家人打了招呼后,草草拿了几件换洗衣服就随副官上了路。抵奉的当晚,张学良设宴为张恨水洗尘。席间,张学良果
然问及创作过程和动机。张恨水坦然答道:“沈凤喜是有模特儿的,就是唱大鼓的名角高翠兰。至于刘将军则是虚构的。这不能说是实指哪一个人,而是许多军阀中选其共性而塑造的。”张学良毕竟是位开明军人,这次会见也是出于社会上对该书的种种猜测所致。听张恨水这么一说,张学良一笑了之。这是两张的第四次会面。第五次会面是在1934年底。5月张恨水前往西北考察,归来后创作了《燕归来》、《小西天》。 年底,张学良闻知此事,马上电邀张恨水赴武汉一谈。张恨水把在大西北看到的惨状如实告诉少帅。并说此行后,自己思想变了,文字也变了。张恨水的思想倾向由此从大慈大悲的人道主义转向同情、歌颂穷人和揭露、抨击富人。这受到了主张抗战、有着强烈救国救民思想的张学良的高度赞赏,张恨水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少帅。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恨水辗转飘泊到山城重庆,继续创作抗战小说。从此,两位好友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