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堪称世界的“首富”。它的年人均收入高达3万多美元,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瑞士失业率仅3%,通货膨胀率为4%;每千人拥有电冰箱582台,电视机360部,汽车444辆。可是在如此富有的国度里,人们从来不大手大脚,素以节俭闻名于世。 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双手。”既然是靠一双手挣来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是瑞士人的普遍观点。他们形成了注重实用,不讲求奢华的消费意识,这反映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瑞士汽车的普及率很高,平均两个多人就有一辆。按理说,对于富有的瑞士人来讲,买辆豪华的“奔驰”牌或气派的“林肯”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瑞士的公路上行驶的大多是“丰田”、“雪铁龙”、“大众”等这类普及型汽车,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甲壳虫车。瑞士被誉为“手表王国”,所产的“劳力士”、“梅花”、“英纳格”、“雷达”和“欧米伽”等品牌名扬全球。以瑞士人的收入,花上几
千元买块“劳力士”应该只是笔很小的开支。但瑞士人大都使用普通手表,有的年轻人甚至戴着连穷国的人也早就不愿戴的塑料电子表。 在瑞士,即使百万、亿万富翁,也只有银行和税务局知道,没有人为显示有钱而斗富摆阔。
拥有亿万家产的,很可能就是一位身着普通服装在超市里挑选价廉物美商品的人。精打细算、节约光荣已在瑞士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为国民所遵照执行。那里的餐馆不允许顾客浪费,要求吃多少买多少。对于浪费者,则处以罚款。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常因吃不完所购食物而被罚得十分尴尬。 瑞士一家大公司举办一次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购买往返机票挑最便宜的航班,选择租金低廉、交通便利且能代办午餐的旅馆作为会址;一日三餐都是固定的,要想多吃或别选佳肴,就得自己掏腰包;根本不要奢望主办者举行盛大的招待宴会或赠送礼品,能发给一支铅笔、一个笔记本,提供一杯咖啡就十分不错了。由于瑞士能源储量贫乏,因此政府非常重视研究和宣传各种各样的节能方法。
报刊告诉读者用大锅烧开水要比小锅省能源;教人们用节能法煮鸡蛋,即先在深平锅里盛好1厘米深的冷水,然后把鸡蛋放入,水一沸腾,立即关掉电闸,鸡蛋在锅里持续一定的时间,仍然可以煮熟。比传统煮法可节省
一半的电能。 瑞士还很重视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城镇居民在清理垃圾时,总是把玻璃瓶、罐、塑料制品、旧报纸和无利用价值的脏物分开,然后分别倒入指定的5类垃圾箱,以便回收和处理。长期坚持这种做法,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 瑞士人富而不奢,堪称节俭“楷模”。他们的消费观念和做法,值得其它富国借鉴,更值得生活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及民众好好学习。 (清溪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