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古拉铁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一个叫万担坪的彝寨中的一名普通老人。从一年半前至今的时间里,他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地接送着6个小孙儿女们读学前班,上小学。每天早上送晚上接要在崎岖的山道上拉扯着幼小的孙儿女们上学、回家20余公里。老人说:无论困难有多大,无论有多苦,只要活着,就要陪伴着小孙儿女们送他们下山去读书,在闭眼前要看到祖祖辈辈“眼不会认字,嘴不会说话”的帽子在孙子一代摘下来,不再当会说话的“哑巴”,能见光的“瞎子”。 吉古拉铁出生在大凉山喜德县,祖辈们都是奴隶主的锅庄娃子。1952年,彝寨解放后,吉古拉铁一家从奴隶主手中分得了土地,含辛茹苦地把7个儿女拉扯大。但他从自己一生没有文化所吃的苦头和感受,总觉得在新社会让儿女们没能读上书,辜负了党的恩,也对不起儿女。吉古拉铁讲:党和政府让我们在政治
上翻了身,给了我们致富的好政策,但几十年来,我们在经济上没有真正的翻身,穷根就在没有知识。 前些年,老人总是教育儿女们要把大的孙儿女送下山读书。现在他的19个孙儿中,读中学的有三个,小学毕业的一个,他天天陪伴着读小学的孙儿女们是6个。每天早上,4点多钟,吉古拉铁就起床为孙儿女们上学忙开了,5点多钟天还没亮,爷孙们就摸黑下山了,8点多钟才能到学校。下午4点多钟学校放学后,吉古拉铁又领着孙儿女们往回家的路上赶,赶回半山腰的家里,已是晚上8点来钟。晚上睡觉,吉古拉铁老人还要照顾4个孙儿女,给小孙子把尿。吉古拉铁在一年半的陪读上学路上,精心呵护着孙儿女们,风里来雨里去,背着孙子过河,搂着孙子上山,虽然每天都很累,但他有精神寄托,身板却很硬朗,没倒下一天。 2000年9月,吉古拉铁带着4个小孙子到已有两个孙子上学的金沙傈僳族小学读一年级,他为的是4个小孙子有10岁左右生活基本能自理时就可以寄宿在学校读书了。他现在每天继续着陪伴孙子们上学,只是在孙子们读书上课的时候,可以做从家里带来的手工活了,或找一个地方美美的睡上一觉。吉古拉铁老人看到上小学的6个孙儿学习都很好,心里很高兴。他每当听到教师和校长夸他的孙子听话,看到孙子
们作业本上的红勾,他脸上就堆满了笑。吉古拉铁老人对孙儿们的前程都充满了希望。他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读书的几个孙子长大后,有一个能当上县干部,有一个能当上州干部,有一个能当上省干部,他家就有了“三级”干部了。其余的个个都能靠文化和知识,勤劳致富。 (刘彦/文宋明/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