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于1980年首次举行“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评选”以来,一年一度的对上一年度所发邮票的“最佳邮票评选”已经成了邮坛的例行公事。这些年里,几家欢乐几家愁,邮市涨涨跌跌,邮人对于佳邮评选的情绪也是起起伏伏,但总起来说,“佳邮评选”似乎还能称得上是一件劳师动众、“皆大欢喜”的事。 首先,邮
票发行部门显然很为最佳邮票评选活动而欢喜。20年来,参与投票的邮人从当初的15万多人猛增到眼下的150多万人,尽管离曾经号称的1800万集邮大军数尚差距很远,离新邮发行的套均量更远,但毕竟投票者已遍布海峡两岸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雄居全国各类群众性评选活动的首席宝座。要知道,全国的集邮收入从1996年的23.7亿元猛增到1997年的63.07亿元及以后各年的逐年增长,正是靠着广大邮人的买入来实现的!也难怪已经有人要把最佳邮票评选活动比作邮人的春节联欢晚会类新民俗般的节日了。 其次,参与投票的邮人似乎大多也很欢喜。因为按照惯例,凡选中最佳邮票的邮人都可得一枚评选纪念张;又因为评选纪念张的发行量远少于邮票,在邮市起行情时的市价表现更可以让获得者欢喜一番。以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邮人各自在每年二三十套邮票中评选将较难选中的想法恐怕失于天真,其实只要按有关报刊基本一致的预测导向选择后所产生的行为共振可以保证不落空。比如1995年发行邮票的最佳评选,选中者占到投票者的78.05%便可佐证;而199年发行邮票的最佳评选,选中者更是高达有效票的87.67%。 第三,被评作最佳邮票的邮票设计者应该是最欢喜的。这些年里,编年邮票的票面效果受到了许许
多多的“面孔都差不多之类非议,邮票的设计人员似乎也承受了一些压力,但是,好在最佳邮票年年评,年年总有人成为最佳邮票的设计者。戴上了“佳邮设计者”桂冠的还能不欢天喜地吗?又有谁会去扫兴地说某个年份里产生的“最佳”与20年来足够多的“最佳”并列时并不属于“最佳”之列? 倘若我们还把这些邮票的邮市表现作为一个参照的话,有些“最佳还远不如“不是最佳”受邮人追棒,则多少反映了有些“最佳”在邮人心目中的实际地位! (韦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