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荣光 王路坚 王小龙
草长莺飞二月天,风和日丽放纸鸢。成都人自古以来喜爱放风筝,而今,尽管城市高楼林立,也档不住对放风筝的向往。春日里,万千风筝飞满天,在城乡上空蔚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多彩多姿的风筝究竟从哪里来?据了解,成都人手中的风筝大都是崇州金鸡乡那个“风筝窝子”里飞出来的。于是,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前往崇州探源。 金鸡乡在崇州城东,平畴沃野,金灿灿的菜花掩映着一幢幢农家小洋楼。在乡政府大院里,值班的一位女工作人员听说我们是专程采访“金鸡风筝”的,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情况———“金鸡风筝”始于明末,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现在乡里有高、扬、印、骆远近闻名的风筝“四大家”,他们代代相袭,为金鸡乡赢得了“风筝之乡”的美誉。 在乡上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到乡间去寻访“四大家”的传人。到了水陆村杨际成支书家,只见偌大的院坝里晒满了做风筝的竹签,老杨不在家,只有他的老伴在案桌上做风筝,儿子也在模具上弯制竹片。杨际成一家老小都是做风筝的能工巧匠。做风筝的工艺很多,劈竹、削签、煨弯、印制、粘贴、裁剪、机制、逗节……这些活儿很细,老杨一家分工有序,制作形成“一条龙”。
在水陆村有四百余户人家,像老杨这样的风筝专业户还真不少。郑伯柱是老杨的邻居,有70多岁了,劈竹划篾是一把好手。他说,做风筝很有讲究,作骨架的竹料要好。本地的竹不如彭山的竹,彭山的竹柔韧而不脆,又不易被虫蛀,作风筝骨料是最适合的了。这风筝看似简单,摆起龙门阵就多了。 隔条公路遥遥相望是另一个风筝大户高家辉的楼院,此时高家人正在户外空地上开挖屋基。高家辉出生“风筝世家”,人当壮年,办了个“金鸡工艺风筝厂”,去年就做了30万只风筝,销售全国各地,生意很不错。高家辉很有头脑,对新事物很敏感。摆谈中,我们说到山东潍坊风筝的情况,看来他是了如指掌,知己知彼的。
“到潍坊我去参观过,人家的风筝有很多长处,我还特意买回来琢磨,考虑我们金鸡风筝怎样赶上它。首先设计上要创新,工艺上要改进,品种上要多种多样,再就是产量要上去。这不,等我的厂房盖成了,今年的产量要增加到40万。”说到此,高家辉憨厚一笑,“我说的都是实话,虚吹一阵没意思。”雄心加实干,也许这就是高家辉深藏于心的方略了。 崇州西江河畔富有现代城市气息的琴鹤广场,习习春风拂人面。广场上、河坝里早已是一片风筝的海洋。广场四周琳琅阝满目的风筝摊点,令人目不暇接,撩拨得心头痒痒。这天下午,高家辉的儿子高德军专门从水陆村陪着我们到琴鹤广场放风筝,领略“金鸡风筝”闹崇州的感觉。别看他只是二十多岁的乡下人,却是金鸡风筝协会的老会员,资格的“风筝迷”。论及中国风筝,
有人评曰:“东有山东潍坊,西有四川金鸡”,此话不是妄语。 金鸡人善做风筝,放起风筝来也一鸣惊人。四川省举办第五届风筝比赛,金鸡人首次参赛便一举夺得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1枚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崇州风筝节,高德军年年都参加,届届都获奖。高德军带着亲手做的龙头风筝,在西江河坝里一字儿排开,长长的巨龙身躯引来满河坝“风筝迷”争相观赏,喝彩不绝。在前两天崇州第三届金鸡风筝节上,高德军的这只龙头风筝大闹崇州,获得了龙类风筝(中型比赛二等奖。当高德军这只龙头风筝凭借西江河风扶摇直上时,我们头脑中不断闪现着寻访金鸡风筝的片断,这迎风直上的龙头风筝,不正是金鸡人志存高远的精神放飞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