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文化的缺席


  □阿庆
  近一段时间,在林林总总取材历史的电视连续剧中,收视率最高的要算那部20余集的《吕不韦传奇》,茶余饭后,街头巷尾,人们谈兴不绝。这不奇怪,战国时代的奇人吕不韦,在史书上可谓是独书一笔。放着家财万贯锦衣玉食的大商人不满足,却还想去觊觎国家社禾的最高权力,并通过其谋略(或者叫阴谋)精心设计,在那连横合纵矛盾错综复杂人才辈出的战国,竟一步步心想事成得以成功,当上了最强大的秦国的首辅丞相,还一度临驾君王之上,这史实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传奇性。如此奇人,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考之世界古代历史,希腊也好罗马也罢,恐怕也再难找第二人。
  影视在历史轮廓的基本真实上,不免添枝加叶少不了“戏说”,也去将那“情爱”强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扯人眼线,自然也是面向市场的需要。宁静与张铁林搭档的一流演技尤给戏剧冲突锦上添花,增姿亮色,从而使该剧更聚人气也更具吸引力。但,本文题旨并非是要在这儿替《吕不韦传奇》摇旗呐喊作宣传。恰恰相反,笔者是想给它拈过拿错找毛病。别的就不多说,只说说那字幕。这是一部用普通话对白的电视剧,不知何以然,对白还要打上汉语字幕。测想 可能是要发行到海外东南亚华人圈,而那里华人多操粤语闽方言而不熟悉普通话,是不是这样?这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无可批评,可问题也就出在那看似无关大要、实则很说明问题的对白字幕上。
  笔者是听人道好,从第十二集才开始看该剧的。屏幕就那么大,眼睛不免就去扫扫字幕,初看了一个两个错字,也未介意,现在不是说“无错不成书”吗?别过份挑剔了。但接下来一集集看,怎么错别字那么多?需要说明的是该剧对白写得通俗而“现代”,一点也不古奥,何以字幕会犯那么多低级错误,乃至疵瑕处处,直叫人不忍多看?随便举上观剧后我尚能记住的若干例子,公示在这儿。“毕竟”字幕上成了“必竟”,“招(昭)示权力的回归”“竖(树)碑立传”,疵与瑕不是一个意思吗,怎么会“疵瑕互见”?只听说过“人心惶惶”,剧中何来那么多的“人心慌慌”?“形同虚设”变成“行同虚设”,还有“罪恶涛(滔)天”“浸在血惺(腥)中”“将潜(遣)使前来探望”……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是合格的高中学生也不应犯的文字错误呵!叫人不解的是,如今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比比皆是,制片人或艺术总监什么的,怎么会叫程度如此不济的人去作字幕人?想没想到过如此字幕一旦贻笑大方,会给惨淡经 营的整个电视剧带来多大的文化品位上的损害?
  如此字幕,又会误导多少观剧的中小学生?不过,再多看了些电视画面的种种字幕,又觉得它不足为奇了。比如近日某晚,不知哪家拍摄的纪实短片,就把“收荒匠”打成“收慌匠”!偶尔摁到电视剧《前世今生》,一下就碰到“愿效全马之劳”的笑话,连说文化人的《铜牙铁齿纪晓岚》也有“深惊(更)半夜”的字幕“创意”!应该看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字实乃是“国脉所系”,具有神圣的权威性和庄严性,它是一切文化演绎的根本和源头。哪怕就是诉诸听觉的音乐、诉诸形象的美术、舞蹈,它们的流布与传承仍然离不开文字。今天粗粗一看,文化似乎空前繁荣,无处不是文化,无处不谈文化,但就在种种泛文化泡沫滥施洇漫之中,我们最根本最宝贵的文化是不是已经缺了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