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认为,分娩时在保证产妇、婴儿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应该尽量控制剖宫产,减少会阴侧切。因为产科中过多使用机械的、人为干预方法,并非对妇儿健康有好处。同时,对产科学发展也不利,尤其对产科医师也是损失。比如,医师可能会更加注重剖宫术和手术处理,势必忽略对阴道产接生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接生技术越来越萎缩。有时,即使是正常产,医师有可能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置,当其需要及时处理阴道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会把难产因素转为顺产因素,等等。再说分娩的姿式。产妇到医院分娩时,大都采取的是带有“规定性”的仰卧式。其实,仰卧位并非自然方式,也不是最佳的姿式。此时子宫压在大血管上不仅对胎儿不利,而且产妇即便想利用腹肌逼出胎儿,也感力不从心,使不出多少劲,更别说几个小时仰躺着是多么难受。倒是国外多年前就一直提倡的立式或坐式分娩法更适用和科学。如今一些医院主张待产室中的孕妇在宫缩期间不要总是卧位休息,而是允许她们下地走动,分娩时可选择蹲式位或坐位、半卧位。而且还尝试在水中分娩,由于胎儿一直置身于羊水之中,在水中娩出,可避免在出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发生呼吸困难的危险。另外,由于水中的浮力作用,孕妇肌肉比较松弛,这样不致
因肌肉板滞而难产,据说分娩特别顺利。 现有的产科需要有一种全新的服务新模式,如今已采用的方法有: 1、加强产前教育:向产妇介绍分娩过程,教会她们在分娩中如何放松(包括用身体或生理的方法),使产妇不是被动的接受分娩,而是如何主动参与。 2、由分娩陪伴者(可以是丈夫或最亲近人)陪伴分娩过程,以满足产妇的心理需要。这样有利于产妇精神放松,使产程加快,难产率、产后出血率均降低,还可减少胎儿宫内缺氧和新生儿窒息。 3、由产妇自己选择分娩体位,如坐式或蹲式。允许临产妇在宫缩期间下地适当走动,并提供孕妇走动的步行车(类似小儿学步车),为便于待产妇在床上一定侧身活动空间,还为产妇提供了较宽大的产床。 4、鼓励待产妇可以进食,不要靠常规输液。 5、只有在需要时或有适应证时,才进行连续的胎儿监护仪监测。 6、产时应尽量保持会阴完整,除非不得已,不做无适应证的侧切。 7、不洗肠。临床发现,洗肠并不能加速产程,也达不到清洁的目的,有时反而造成粪便污染分娩区。 8、采用综合方法进行镇痛。镇痛有药物和非药物两种,尽量多采用非药物镇痛法,如指压、按摩、呼吸松弛法、针灸等。在有指征的情况下或需要用药时,可用药物镇痛,如硬膜外麻醉、一氧化
二氮吸入、注射杜冷丁等。
蒲昭和(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