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1943年生人,按年头比母亲小 3 岁,比我年长整整 20岁,今年虚岁正好80岁。父亲是在爷爷因病去世后不久才出生的,奶奶守寡把这棵独苗拉扯大。
艰难的生活经历,养成了父亲正直善良、沉默寡言、隐忍而又与世无争的性格。我们小时候,每当别人说“让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学就不用打庄户”时,他都不以为意地“嘿嘿”苦笑两声:“盘子里就三根豆芽,还有咱叨(夹)的吗?”这句寓意为“根本不可能”的口头禅,至今仍在村里老少爷们儿间流传。
我们兄妹四人都能在外工作,且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父亲梦里都没想到过的。当时,他最担心的是我们弟兄仨找不到媳妇、打了光棍。后来,乡邻时常与他开玩笑:“这会儿三根豆芽有咱叨的了吧?”他总是“嘿嘿”一笑不言语,但心里能感受得到,别人能听得出,笑声与先前比,不是一个“味道”了。
我儿子结婚时,父母已年逾七旬。两年后,听说孙媳妇怀了孕,父亲又是“嘿嘿”一笑:“你奶奶苦熬了一辈子,也没熬上重孙辈,我和你娘知足了。”这一笑,应该是百感交集的,除了自我满足,更多的是为奶奶遗憾和惋惜。
前不久,我侄女结婚,我们一大家十八口人围坐在一起,喜庆气氛和浓浓亲情交织、融汇在一起,已到耄耋之年的父母喜酒还没喝,就已经脸红红的。特别是父亲,见到久未谋面、一口一个“老爷爷”喊着的重孙女时,高兴得始终合不拢嘴。当重孙女懂事地剥开一块花生酥糖,翘着脚送到弯腰驼背的老爷爷嘴里时,父亲更是“嘿嘿”地笑得合不拢嘴。我想,这笑声应该是甜蜜的,起码比花生酥糖要香甜。
父亲始终张开着的干瘪嘴里露出了一颗牙也没有的牙床。眼尖的重孙女发现了,她满脸疑惑,怯生生地问:“老爷爷,你的牙怎么都没有了呀?”我们赶紧抢过话茬儿,一本正经地说:“你老爷爷小时候不听话,吃糖吃多了呀。”
听了这话,懵懵懂懂的孙女眨了眨眼,若有所思地说:“我今后听话,不吃糖了。”
父亲“嘿嘿”地又笑了,似是对不到4岁的重孙女说,又似自言自语:“唉!我小时候,哪儿有糖吃啊!”这笑声和话语是质朴、平实的,笑声中有对自己一辈子由苦到甜的感叹,更多的应该是对如今称心如意生活的知足。 (崔广勋)